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导论 | 第16页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由来 | 第16-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6-21页 |
(二) 问题由来 | 第21-23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一) 直面时代命题:中国乡村教育与社区的发展改革 | 第23-24页 |
(二) 寻找民族乡村教育及乡村发展的"乡土理论" | 第24页 |
(三) 提供从边缘看真实乡土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案例 | 第24-25页 |
(四) 倡导实践导向的研究策略 | 第25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6页 |
(一) 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研究 | 第25-30页 |
(二) 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 | 第30-36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36-38页 |
(一) 乡村、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 | 第36-37页 |
(二) 乡村教育与乡村学校教育 | 第37-38页 |
五、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一) 理论范式——发展人类学 | 第38-4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六、叙述结构与研究进度 | 第44-46页 |
(一) 叙述结构 | 第44-45页 |
(二) 研究的进度 | 第45-46页 |
第一章 田野概貌:L乡的地缘、族群与生活世界 | 第46-68页 |
第一节 县域背景与区位、生态 | 第46-57页 |
一、寻甸:多元文化交汇的滇东要冲 | 第46-53页 |
二、L乡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耕作制度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族群与文化图景 | 第57-68页 |
一、族群、语言与文字 | 第57-60页 |
二、生活习俗 | 第60-65页 |
三、宗教与节日 | 第65-68页 |
第二章 政府主导:国家发展改革中的学校与乡村 | 第68-105页 |
第一节 经济社会、教育剧变之L乡 | 第68-81页 |
一、混合型的L乡现代化 | 第69-74页 |
二、变迁中的传统文化 | 第74-77页 |
三、曲折发展的教育事业 | 第77-81页 |
第二节 边缘化:尚未脱离的现实境况 | 第81-97页 |
一、边缘化如影随形 | 第81-89页 |
二、为什么边缘化? | 第89-97页 |
第三节 不容忽视的几个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 第97-105页 |
一、重建乡村社会的问题 | 第97-98页 |
二、农民参与的问题 | 第98-99页 |
三、催生文化农民的问题 | 第99-101页 |
四、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五、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草根研究:依托学校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探索 | 第105-144页 |
第一节 社区学习中心概述 | 第106-114页 |
一、社区学习中心的由来与发展 | 第106-110页 |
二、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建立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与成效 | 第114-137页 |
一、建立"学习培训中心",开展一体化培训 | 第115-118页 |
二、设立"图书中心",促进村校合一学习型乡村建设 | 第118-121页 |
三、创建"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营造大教育氛围 | 第121-130页 |
四、创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 第130-133页 |
五、引导学校整体性变革的实践 | 第133-137页 |
第三节 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沉寂及原因 | 第137-144页 |
一、客观因素 | 第139-141页 |
二、深层次因素 | 第141-144页 |
第四章 教育与发展:乡村建设的反思 | 第144-175页 |
第一节 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关系的诠释 | 第144-156页 |
一、乡村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 第144-147页 |
二、学校教育面向乡村经济、社区与个人发展的追求与偏差 | 第147-153页 |
三、社区学习中心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与补充 | 第153-154页 |
四、城乡一体化中乡村教育的应为 | 第154-156页 |
第二节 乡村发展模式解析 | 第156-175页 |
一、外源式发展模式与内生发展模式 | 第156-158页 |
二、内外交织的L乡发展模式 | 第158-162页 |
三、乡村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 第162-170页 |
四、持续贫困对乡村发展模式的拷问 | 第170-175页 |
第五章 整合与重构:基于学习的和谐乡村建设图景与路向 | 第175-205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与学习型乡村建设 | 第175-183页 |
一、"科学发展"、人与学习型社会之关系 | 第175-178页 |
二、学习型乡村对乡村教育本真的还原 | 第178-180页 |
三、以学习求发展——学习型乡村的建构 | 第180-183页 |
第二节 和谐乡村发展的定位与特征 | 第183-190页 |
一、和谐乡村的内涵 | 第184-185页 |
二、和谐乡村发展的愿景 | 第185-190页 |
第三节 内外整合的学习型和谐乡村建设模式建构 | 第190-205页 |
一、学习型和谐乡村建设的框架 | 第190-192页 |
二、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发展路径 | 第192-196页 |
三、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 第196-205页 |
结语 | 第205-213页 |
一、初步的结论 | 第205-209页 |
二、研究的反思 | 第209-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7页 |
一、汉文类 | 第213-223页 |
二、英文类 | 第223-227页 |
附录 | 第227-237页 |
附录一:L乡资料集目录 | 第227-230页 |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目录 | 第230-232页 |
附录三:部分日志 | 第232-235页 |
附录四:L乡养殖基地学生问卷调查 | 第235-237页 |
后记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