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师生关系论文

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绪论第13-32页
 一、问题缘起第13-15页
 二、相关研究第15-20页
 三、研究的思路和理论方法第20-26页
 四、研究的模式和具体方法第26-27页
 五、体例结构第27-32页
第一章 先秦: 师道尊严的萌芽和发展第32-55页
 第一节 部落氏族及夏商周时期的师生关系第32-35页
 第二节 重仁、重礼的先秦儒学第35-40页
  一、儒和儒学第35-36页
  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第36-40页
 第三节 从当仁不让到师道尊严第40-50页
  一、当仁不让第40-44页
  二、高致尊师第44-46页
  三、师道尊严第46-50页
 第四节 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第50-55页
  一、以道义为维系手段第50-51页
  二、类型第51-55页
第二章 两汉: 师道尊严的嬗变第55-71页
 第一节 倡忠孝、重节义的两汉儒学第55-58页
  一、儒学的宗派化、神学化、世俗化第55页
  二、由"学"到"术"第55-57页
  三、贵义贱利的义利观第57-58页
 第二节 师长有尊第58-63页
  一、何以有尊第59-62页
  二、"尊"的形式第62-63页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第63-71页
  一、依附明显第63-67页
  二、类型第67-71页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 师道尊严的动摇第71-88页
 第一节 佛、道夹击中的儒学第71-73页
  一、玄风起,佛学盛,儒学微第71-72页
  二、是"纵情违礼"还是"人的觉醒"第72-73页
 第二节 师道盛衰第73-79页
  一、魏晋: 门阀盛,师道衰第73-74页
  二、唐: 尊师与卑师的起伏第74-79页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第79-88页
  一、义弱利强第79-82页
  二、类型第82-88页
第四章 两宋: 师道尊严的重振第88-104页
 第一节 严义利、重伦理的两宋儒学第88-90页
  一、重伦理第88-89页
  二、严义利第89-90页
 第二节 师道之兴衰第90-97页
  一、师道之兴第90-91页
  二、师道之败第91-95页
  三、师道之重振第95-97页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第97-104页
  一、重人伦、重情义第97-99页
  二、类型第99-104页
第五章 明清: 师道尊严的徘徊第104-131页
 第一节 走向形式教条的程朱理学第104-106页
  一、程朱理学走向僵化第104-105页
  二、程朱理学衰落的原因第105-106页
 第二节 从"重教化、严师道"到"利欲盛、师道衰"第106-115页
  一、"严中有爱"第107-110页
  二、"有师生之名,无训诲之实"第110-115页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第115-131页
  一、师道风化第115-117页
  二、类型第117-131页
余论第131-156页
 一、师生关系是什么第131-138页
 二、儒学和师生关系第138-147页
 三、敬畏感的生灭第147-150页
 四、感恩心的存废第150-156页
附录一第156-160页
附录二第160-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5页
后记第175-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
下一篇:教育与乡村建设--云南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人类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