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1. 引言 | 第6-7页 |
2. 文献回顾 | 第7-14页 |
2.1 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2.1.1 传统理论:不可构造(Non-compositional)的观点 | 第8页 |
2.1.2 构造的(Compositional)观点 | 第8-9页 |
2.1.3 关于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 | 第9-10页 |
2.2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2.2.1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惯用语的因素 | 第10-11页 |
2.2.2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理解惯用语时使用的策略和方法 | 第11-12页 |
2.2.3 如何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选择合适的惯用语 | 第12页 |
2.3 口头报告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3. 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第14-16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16页 |
4.2 实验被试 | 第16页 |
4.3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4.4 测试方法及过程 | 第18页 |
4.5 口语语料的转写和编码 | 第18-19页 |
5. 研究结果 | 第19-26页 |
5.1 透明度和报告形式对被试理解惯用语的影响 | 第20页 |
5.2 口头报告组被试理解惯用语时使用的策略 | 第20-25页 |
5.2.1 被试使用的理解策略 | 第20-24页 |
5.2.2 成功的策略 | 第24-25页 |
5.3 透明度和口头报告组被试对策略的使用 | 第25-26页 |
6. 讨论和结论 | 第26-33页 |
6.1 讨论 | 第27-30页 |
6.1.1 透明度对韩国学习者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 | 第27页 |
6.1.2 报告形式对韩国学习者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 | 第27-28页 |
6.1.3 中高水平韩国学习者理解惯用语时使用的策略 | 第28-29页 |
6.1.4 透明度对口头报告组理解惯用语时使用的策略的影响 | 第29-30页 |
6.2 对教学的启示 | 第30-31页 |
6.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1-32页 |
6.4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45页 |
附录1 | 第37-40页 |
附录2 | 第40-41页 |
附录3 | 第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