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论 | 第1-11页 |
| 1 研究方向 | 第8页 |
| 2 研究方法与现状 | 第8-9页 |
| 3 选题理由 | 第9-10页 |
| 4 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越南语及“(?)”字句概说 | 第11-18页 |
| 1 、 越南语界说 | 第11-13页 |
| ·语音 | 第11-12页 |
| ·文字 | 第12页 |
| ·词汇 | 第12页 |
| ·语法 | 第12-13页 |
| 2 、 越南语的比较方式及“(?)”字句 | 第13-17页 |
| ·越南语的比较方式 | 第13-14页 |
| ·“(?)”字句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特点 | 第14-16页 |
| ·表比较标记的“(?)” | 第15页 |
| ·“(?)”字句的比较项(X、Y)和结论项(W) | 第15-16页 |
| ·“(?)”字句的否定形式 | 第16-17页 |
| 3 、 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越南语的“(?)”字句与汉语的“比”字句的对比 | 第18-32页 |
| 1 、 汉语的比较方式及“比”字句 | 第18-20页 |
| ·汉语的比较方式 | 第18页 |
| ·“比”字句 | 第18-20页 |
| ·表示两种不同事物的比较 | 第19-20页 |
| ·表示周遍意义 | 第20页 |
| ·表示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处所的情况的比较 | 第20页 |
| ·“比”字句有完全式和省略式 | 第20页 |
| 2 、 “比”字句与“(?)”字句的对比 | 第20-29页 |
| ·结构标记“(?)”与“比” | 第21-22页 |
| ·“比”字句和“(?)”字句的两个比较项(X、Y) | 第22-23页 |
| ·“(?)”字句的谓语成分(W) | 第23-26页 |
| ·谓语由形容词充任 | 第23页 |
| ·越南语和汉语都有一个表示“具有、拥有”的动词“có”(有) | 第23-24页 |
| ·谓语是动词 | 第24-26页 |
| ·谓语是名词结构 | 第26页 |
| ·“(?)”字句和“比”字句的省略问题 | 第26-29页 |
| ·极端性省略 | 第27页 |
| ·省略比较方面和结论项(W) | 第27-28页 |
| ·比较项(X、Y)上的省略 | 第28-29页 |
| 3 、 带否定词的“比”和“(?)” | 第29-31页 |
| ·“(?)”字句和“比”字句的否定词否定什么? | 第29-30页 |
| ·“kh(?)ng”和“不”在“(?)”字句和“比”字句中的位置 | 第30-31页 |
| 4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越南语“(?)”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影响 | 第32-43页 |
| 1 、 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3页 |
| 2 、 越南语“(?)”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影响 | 第33-42页 |
| ·正迁移 | 第33-35页 |
| ·负迁移 | 第35-42页 |
| ·功能不一样,参考材料惹麻烦 | 第35-36页 |
| ·表达形式截然不同,成分不对应 | 第36-37页 |
| ·构词法不同,相对应成分难以监控 | 第37-38页 |
| ·母语的比较重点移位或范围扩宽,摸不着目的语的相应形式 | 第38-40页 |
| ·附带成份的偏误 | 第40-42页 |
| 3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43-44页 |
| 附录一 调查卷 | 第44-48页 |
| 附录二 调查结果 | 第48-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