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副词“也”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三、本文研究框架 | 第15页 |
四、本文研究视角 | 第15-17页 |
五、本文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 | 第18-28页 |
一、关于“也”源、流之悬案 | 第18-19页 |
二、交互主观化:从“也”到“了”和“啊”转化的推手 | 第19-24页 |
三、从句中语气词“也”到副词“也”的四个步骤 | 第24-27页 |
小结:从[+判断]“也”到副词“也”演化的简单梳理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语义 ICM 视角下的关联副词“也” | 第28-40页 |
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与概念化 | 第28-30页 |
二、“也”语义ICM 的探索. | 第30-38页 |
小结:概念信息与程序信息集于“也”一身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语气副词“也”情态功能的形成与表达 | 第40-54页 |
一、副词“也”的共时主观化历程 | 第40-49页 |
二、非范畴化:从关联副词“也”到语气副词“也” | 第49-50页 |
三、语气副词“也”的情态表达 | 第50-53页 |
小结 :从台下走到台上,“也”的评价情态的最终形成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也”字独用的人际功能 | 第54-66页 |
一、副词“也”标记反预期信息功能的形成 | 第54-56页 |
二、“也”所标识的反预期信息. | 第56-63页 |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也”的反预期信息 | 第63-65页 |
小结:“添加”而来的功能 | 第65-66页 |
第六章 “也”字独用的语篇衔接功能 | 第66-76页 |
一、“也”的衔接功能 | 第66-73页 |
二、主观化、视角化与语篇衔接 | 第73-75页 |
小结:“搭桥参照”与话语连贯. | 第75-76页 |
第七章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 第76-83页 |
一、“也”字构成的复句格式 | 第76-78页 |
二、“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 第78-81页 |
三、“也”字关涉复句关系的演变 | 第81-82页 |
小结:“也”的主观性表达与复句关系演变 | 第82-83页 |
结论和余论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后记 | 第93-9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