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新诗论文

生成与走势:新月诗派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35页
 一 新月诗学的生成语境第11-18页
 二 诗派属性与美学特征第18-22页
 三“影响的焦虑”:新诗生成的心理逻辑起点第22-31页
 四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31-35页
第一章 与媒体共生:新月的发生与传播方式第35-68页
 一 “餐厅”“客厅”:闺中望“月”第35-40页
 二 北京、上海——“月”转星移第40-45页
 三 《诗镌》《新月》《诗刊》:三刊映“月”第45-58页
  (一)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诗派的孵化器第45-51页
  (二) 《新月》——新月诗派再聚首第51-55页
  (三) 《诗刊》——新月诗派再出发第55-58页
 四 杂志与流派:相伴相生第58-68页
  (一) 报刊与群体传播第59-62页
  (二) 同人刊物与文学流派第62-64页
  (三) 编辑方针与流派走向第64-65页
  (四) 《新月诗选》的意义第65-68页
第二章 新月诗人的“反优先权”策略第68-110页
 一 与“强者诗人”较量第69-79页
  (一) 行动元:有预见性的“新诗人”第70-71页
  (二) 行动策略:对“人生派”的误读性修正第71-76页
  (三) 行动结果:走出偶像的遮蔽第76-79页
 二 抢占言说空间第79-87页
  (一) 言说的焦虑第80-82页
  (二) 《红烛》的出版策略第82-87页
 三 流派内部对“诗人优先权”的挑战第87-110页
  (一) 求同存异:“音组说”与“工整说”第87-89页
  (二) 形同神异:臧克家的流派归属第89-92页
  (三) 神同形异:新月诗派的“终结者”第92-104页
  (四) 内部论争:写实与现代的较量第104-110页
第三章 新月诗人群的文化身份第110-152页
 一 文化身份与流派生成第110-113页
 二 新月诗人的文化身份第113-131页
  (一) 新月诗人文化身份的同一性第113-117页
  (二) 新月诗人文化身份的杂糅性第117-122页
  (三) 新月派诗人的宗教情结第122-131页
 三 新月诗人的文化身份类型第131-152页
  (一) 众多“他者”型第131-138页
  (二) 对“他者”自卫型第138-146页
  (三) 拒绝“他者”型第146-152页
第四章 新月诗学:在变化中坚守第152-177页
 一 古典主义:在退守中前行第152-161页
  (一) “学衡派”:新人文主义的传播者第154-156页
  (二) 新月古典主义诗学的理论资源第156-157页
  (三) 新月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第157-161页
 二 巴那斯主义:镣铐下的舞蹈第161-170页
  (一) 爱情·性灵·奇思第162-164页
  (二) 唯美·绚烂·浓情第164-167页
  (三) 自然·自我·自由第167-170页
 三 现代主义:绚烂归于平静第170-177页
  (一) 世纪末果汁第170-171页
  (二) 走出象牙塔第171-175页
  (三) 艰难的探索第175-177页
结语第177-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7页
后记第187-18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集著作情况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下一篇: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