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1.1 在线课程的兴起与发展是异步讨论的前提 | 第15页 |
1.1.2 异步讨论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形式 | 第15-16页 |
1.1.3 异步讨论评价是保证在线学习成功的关键 | 第16-17页 |
1.1.4 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4.2 研究计划进度 | 第2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23-4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2.1.1 在线学习 | 第23页 |
2.1.2 在线课程 | 第23-24页 |
2.1.3 异步讨论 | 第24-25页 |
2.1.4 学习评价 | 第25-26页 |
2.1.5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协作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2.2.3 等效交互理论 | 第28页 |
2.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8-40页 |
2.3.1 异步讨论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2.3.2 异步讨论评价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2.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2.4 在线学习中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必要性 | 第40-43页 |
2.4.1 异步讨论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2.4.2 在线课程中异步讨论的价值定位 | 第41-43页 |
3 在线学习中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74页 |
3.1 初拟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6页 |
3.1.1 异步讨论评价指标的收集 | 第43页 |
3.1.2 异步讨论评价指标的简化、筛选与提炼 | 第43-45页 |
3.1.3 评价指标体系雏形的确定 | 第45-46页 |
3.2 修正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58页 |
3.2.1 专家组成及指标项函询问卷设计 | 第47-48页 |
3.2.2 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及评议结果 | 第48-52页 |
3.2.3 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及评议结果 | 第52-57页 |
3.2.4 确定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58页 |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8-72页 |
3.3.1 构造指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59页 |
3.3.2 选定两两比对赋值表,编制指标权重函询问卷,专家赋值 | 第59-61页 |
3.3.3 统计专家赋值结果,构造要素间两两比对判断矩阵 | 第61-63页 |
3.3.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3-68页 |
3.3.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8-72页 |
3.4 形成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 | 第72-74页 |
4 在线学习中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与验证 | 第74-89页 |
4.1 《教育传播原理》在线课程概述 | 第74-78页 |
4.1.1 《教育传播原理》在线课程特点 | 第74-76页 |
4.1.2 《教育传播原理》在线课程中异步讨论实施环境概述 | 第76-78页 |
4.2 《教育传播原理》课程中异步讨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第78-89页 |
4.2.1 实施过程设计 | 第78-79页 |
4.2.2 异步讨论话题选择 | 第79-80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80-87页 |
4.2.4 实践小结 | 第87-8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9-90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5.1.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90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0-92页 |
5.2.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90-91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8页 |
攻硕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