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通道转兵组歌》的创作概况 | 第13-20页 |
1.1 作者简介 | 第13-14页 |
1.2 《通道转兵组歌》的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1.3 《通道转兵组歌》的创作过程 | 第16-20页 |
1.3.1 歌词创作 | 第17-19页 |
1.3.2 歌曲创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通道转兵组歌》的音乐结构 | 第20-42页 |
2.1 《初上征程》 | 第20-22页 |
2.2 《血战湘江》 | 第22-24页 |
2.3 《祭英烈》 | 第24-26页 |
2.4 《翻越老山界》 | 第26-28页 |
2.5 《路往哪里走》 | 第28-29页 |
2.6 《喜迎红军进侗乡》 | 第29-31页 |
2.7 《这一座山崖》 | 第31-33页 |
2.8 《通道会议指方向》 | 第33-35页 |
2.9 《万万火急》 | 第35-36页 |
2.10 《一担皮箩》 | 第36-38页 |
2.11 《一条通道通远方》 | 第38-42页 |
第三章 《通道转兵组歌》的艺术风格 | 第42-57页 |
3.1 《通道转兵组歌》中音乐形象的塑造 | 第42-45页 |
3.1.1 人物及人物性格的塑造 | 第43-44页 |
3.1.2 自然环境的塑造 | 第44页 |
3.1.3 场景的塑造 | 第44-45页 |
3.2 《通道转兵组歌》中音乐主题的运用 | 第45-50页 |
3.2.1 主题的呈示 | 第46-47页 |
3.2.2 主题的全曲贯穿 | 第47-48页 |
3.2.3 主题的首尾呼应 | 第48-50页 |
3.3 《通道转兵组歌》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第50-53页 |
3.3.1 时代性特征 | 第50-51页 |
3.3.2 民族性特征 | 第51-53页 |
3.3.3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第53页 |
3.4 《通道转兵组歌》群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 第53-57页 |
3.4.1 群众性特点 | 第54-55页 |
3.4.2 艺术性特点 | 第55-56页 |
3.4.3 群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通道转兵组歌》的艺术价值 | 第57-61页 |
4.1 《通道转兵组歌》的艺术创新 | 第57-58页 |
4.2 《通道转兵组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第58-60页 |
4.3 《通道转兵组歌》的思考与启示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