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sch模型的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测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国内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需求 | 第10页 |
1.1.2 地理教学有效进展的必然要求 | 第10-11页 |
1.1.3 区域认知水平测评的客观需求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际科学素养评价方式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科学素养评价方式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区域认知水平评价方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认知水平理论基础及框架建构 | 第18-25页 |
2.1 区域认知水平测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项目反应理论基本概述 | 第18-19页 |
2.1.2 Rasch模型概述 | 第19-20页 |
2.2 区域认知水平理论框架建构 | 第20-25页 |
2.2.1 区域认知水平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区域认知水平的构成 | 第21-22页 |
2.2.3 区域位置维度的层次界定 | 第22页 |
2.2.4 区域特征维度的层次界定 | 第22-23页 |
2.2.5 区域联系维度的层次界定 | 第23页 |
2.2.6 区域差异维度的层次界定 | 第23-24页 |
2.2.7 区域发展维度的层次界定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区域认知水平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 第25-33页 |
3.1 测验工具的开发 | 第25页 |
3.2 测验工具的编制 | 第25-28页 |
3.2.1 测验工具各项目能力水平归属 | 第25-26页 |
3.2.2 测验工具案例分析 | 第26-27页 |
3.2.3 测验样本及测验过程 | 第27-28页 |
3.3 测验工具评分标准说明 | 第28页 |
3.4 测验工具信度、效度分析 | 第28-33页 |
3.4.1 总体分析 | 第28-29页 |
3.4.2 项目单维性 | 第29-30页 |
3.4.3 项目拟合度分析 | 第30-31页 |
3.4.4 被试—项目对应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特征分析 | 第33-47页 |
4.1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差异分析 | 第33-41页 |
4.1.1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总体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4.1.2 高中生区域位置维度水平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1.3 高中生区域特征维度水平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1.4 高中生区域联系维度水平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4.1.5 高中生区域差异维度水平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4.1.6 高中生区域发展维度水平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4.2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2.1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性别差异总体分析 | 第41页 |
4.2.2 高中生区域认知各维度水平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3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学校差异分析 | 第42-45页 |
4.3.1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学校差异总体分析 | 第42-43页 |
4.3.2 高中生区域认知各维度水平学校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4.4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差异分析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5.1 研究结果 | 第47-49页 |
5.1.1 构建合理的区域认知水平测评框架 | 第47页 |
5.1.2 编制有效的区域认知水平测量工具 | 第47-48页 |
5.1.3 揭示潜在的区域认知水平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49页 |
5.2.1 认清区域内涵,强化思维训练 | 第49页 |
5.2.2 针对薄弱环节,提高有效教学 | 第49页 |
5.3 研究反思 | 第49-51页 |
5.3.1 样本选择范围较为单一 | 第50页 |
5.3.2 框架层次划分经验较强 | 第50页 |
5.3.3 测评项目试题难度偏高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1 高中生区域认知水平测试工具 | 第53-57页 |
附录2 308名被试样本各项目测试成绩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