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绪论第20-29页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和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0-23页
        1.1.1 研究问题的缘起第20-22页
        1.1.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2-23页
    1.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24-26页
        1.3.1 理论意义第25-26页
        1.3.2 实践价值第26页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6-29页
2.法庭口译概论第29-50页
    2.1 口译的定义和分类第29-31页
        2.1.1 口译的定义第29页
        2.1.2 口译的起源第29-30页
        2.1.3 口译的类型第30-31页
    2.2 法庭口译的定义和分类第31-34页
        2.2.1 法庭口译的定义第31-32页
        2.2.2 法庭口译的分类第32-33页
        2.2.3 法庭口译的历史沿革第33-34页
    2.3 法庭口译的制度规定第34-40页
        2.3.1 域外的法庭口译法规制度第34-38页
            2.3.1.1 美洲的法庭口译制度第35页
            2.3.1.2 欧洲的法庭口译制度第35-36页
            2.3.1.3 澳洲的法庭口译制度第36-37页
            2.3.1.4 亚洲的法庭口译制度第37-38页
            2.3.1.5 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口译员角色的规定第38页
        2.3.2 我国对法庭口译员角色的规定第38-40页
            2.3.2.1 我国古代对法庭口译员翻译行为的规定第38-40页
            2.3.2.2 我国现代对法庭口译员翻译行为的规定第40页
    2.4 法庭口译员的行为准则第40-45页
        2.4.1 各国法庭口译员行为准则比较第41-42页
        2.4.2 法庭口译员行为准则分析第42-45页
            2.4.2.1 口译员行为准则之“准确”第43页
            2.4.2.2 口译员行为准则之“中立”第43-44页
            2.4.2.3 口译员行为准则之“隐身”第44-45页
    2.5 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的比较第45-50页
        2.5.1 会议口译与社区口译的不同第45-48页
            2.5.1.1 会议口译的特点第46页
            2.5.1.2 社区口译的特点第46-47页
            2.5.1.3 会议口译研究与社区口译研究的区别第47-48页
        2.5.2 法庭口译的特殊性第48-50页
3.口译员角色研究综述第50-88页
    3.1 口译员角色的含义第50页
    3.2 对口译员角色的传统看法第50-55页
        3.2.1 将口译员视为“管道”第50-52页
        3.2.2 将口译员视为“文化中介者”第52-53页
        3.2.3 将口译员视为“帮助者”第53-54页
        3.2.4 将口译员视为“协调员”第54-55页
    3.3 国内外口译员角色研究回顾与思考第55-80页
        3.3.1 文献计量方法和工具第57-59页
            3.3.1.1 文献计量法的优势第58页
            3.3.1.2 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第58-59页
        3.3.2 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第59-61页
            3.3.2.1 国外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第59-60页
            3.3.2.2 国内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第60-61页
        3.3.3 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数据库分析第61-80页
            3.3.3.1 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来源分析第61-65页
            3.3.3.2 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数量分析第65-68页
            3.3.3.3 口译员角色研究场域第68-73页
            3.3.3.4 口译员角色研究方法分析第73-76页
            3.3.3.5 口译员角色研究内容分析第76-78页
            3.3.3.6 口译员角色研究学者分析第78-80页
    3.4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第80-88页
        3.4.1 法庭口译研究热点与趋势第80-83页
        3.4.2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述评第83-86页
        3.4.3 法庭口译员角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第86-88页
4.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身份研究第88-95页
    4.1 作者中心论及相应的译者身份第89页
    4.2 文本中心论及相应的译者身份第89-90页
    4.3 译者中心论及相应的译者身份第90-91页
    4.4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第91-92页
    4.5 译者的“忠实”和“中立”第92-93页
    4.6 译者身份变迁带来的启示第93-95页
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第95-105页
    5.1 法庭口译员可能扮演三种角色第95-98页
        5.1.1 口译员隐身第95-96页
        5.1.2 口译员作为共同建构者第96页
        5.1.3 口译员现身第96-98页
    5.2 法庭口译中的人称使用和口译员角色第98-101页
        5.2.1 口译使用第一人称的原则第98-99页
        5.2.2 口译员对第三人称的使用第99-101页
    5.3 法庭口译员的话语角色第101-105页
        5.3.1 戈夫曼的参与者角色框架第101-102页
        5.3.2 法庭口译员充当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第102-105页
            5.3.2.1 法庭口译员充当发声者第102页
            5.3.2.2 法庭口译员充当话语作者第102-103页
            5.3.2.3 法庭口译员充当话语责任者第103-105页
6.社会学视角下的法庭口译员角色探究第105-132页
    6.1 翻译社会学研究第105-107页
        6.1.1 翻译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第105-106页
        6.1.2 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第106-107页
        6.1.3 口译员角色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第107页
    6.2 社会实践论与法庭口译员角色第107-119页
        6.2.1 法庭口译的场域第108-110页
            6.2.1.1 场域的涵义第108页
            6.2.1.2 法庭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第108-110页
        6.2.2 法庭口译员的资本第110-112页
            6.2.2.1 资本的类型第110-111页
            6.2.2.2 资本与支配地位第111页
            6.2.2.3 口译员的文化资本和特殊地位第111-112页
        6.2.3 法庭口译员的惯习第112-116页
            6.2.3.1 惯习的涵义第112-113页
            6.2.3.2 惯习的特征第113-114页
            6.2.3.3 口译员惯习的形成第114-115页
            6.2.3.4 惯习对口译实践的影响第115-116页
        6.2.4 庭审中的话语资源第116-118页
        6.2.5 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第118-119页
    6.3 动态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第119-132页
        6.3.1 社会学角色理论溯源第120-121页
        6.3.2 角色的内涵第121-123页
        6.3.3 法庭口译员角色规范与角色行为第123-125页
        6.3.4 角色期待对法庭口译员的影响第125-128页
            6.3.4.1 角色期待的涵义第125页
            6.3.4.2 角色期待的来源第125-127页
            6.3.4.3 角色期待的清晰度和模糊度第127-128页
        6.3.5 法庭口译员角色冲突及解决途径第128-132页
            6.3.5.1 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第128-129页
            6.3.5.2 角色冲突的解决途径第129-132页
7.口译员角色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第132-167页
    7.1 口译员角色的问卷调查第132-161页
        7.1.1 研究对象第132-133页
            7.1.1.1 法庭口译员第132-133页
            7.1.1.2 法官和律师第133页
            7.1.1.3 被告和证人第133页
        7.1.2 调查工具第133-134页
        7.1.3 问卷设计第134-135页
            7.1.3.1 李克特量表的使用第134-135页
            7.1.3.2 针对口译员的问卷设计第135页
            7.1.3.3 针对用户的问卷设计第135页
        7.1.4 问卷结果和讨论第135-161页
            7.1.4.1 针对口译员的问卷分析第135-156页
            7.1.4.2 针对法官、律师的问卷分析第156-160页
            7.1.4.3 问卷总结第160-161页
    7.2 法庭口译员的深度访谈研究第161-167页
        7.2.1 研究方法第161页
        7.2.2 受访对象背景信息第161-162页
        7.2.3 访谈结果的梳理与分析第162-167页
            7.2.3.1 法庭口译员的现身问题第162-164页
            7.2.3.2 法庭口译员的中立立场第164-165页
            7.2.3.3 法律从业人士及证人、被告对口译员的角色期待第165页
            7.2.3.4 不同口译员的认知差异第165-167页
8.结论第167-178页
    8.1 研究总结第167-168页
    8.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168-175页
        8.2.1 理论意义第168-169页
        8.2.2 实践意义第169-175页
            8.2.2.1 法庭口译行为准则的修订第169-173页
            8.2.2.2 法庭口译员教育的完善第173-174页
            8.2.2.3 法律专业人士观念的转变第174-175页
    8.3 研究局限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第175-178页
        8.3.1 研究局限第175-176页
        8.3.2 研究展望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8页
附录一:口译员角色问卷第188-196页
附录二:口译用户问卷第196-198页
附录三: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访谈大纲第198-199页
附录四:口译员甲访谈转写第199-200页
附录五:口译员乙访谈转写第200-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背景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显性及隐性词汇认知过程探析
下一篇:构式语法框架下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认知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