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第三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从形合意合视角看翻译腔的克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6-8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6页 |
1.2 项目意义 | 第6-8页 |
2 原语文本介绍 | 第8-10页 |
2.1 作者简介 | 第8页 |
2.2 原语文本 | 第8-10页 |
2.2.1 文本类型 | 第8页 |
2.2.2 文本内容 | 第8-10页 |
3 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 第10-13页 |
3.1 英汉语言对比 | 第10-11页 |
3.1.1 英语形合特点 | 第10页 |
3.1.2 汉语意合特点 | 第10-11页 |
3.2 翻译腔概念的沿革过程 | 第11-13页 |
3.2.1 国外学者对翻译腔的定义 | 第11-12页 |
3.2.2 国内学者对翻译腔的阐释 | 第12-13页 |
4 形合意合视角下翻译腔的克服 | 第13-21页 |
4.1 词层面 | 第13-15页 |
4.1.1 衔接词的隐没 | 第13-14页 |
4.1.2 实义词的演绎 | 第14-15页 |
4.2 句层面 | 第15-16页 |
4.2.1 树型结构转为竹型结构 | 第15-16页 |
4.3 篇层面 | 第16-18页 |
4.3.1 起承转合差异 | 第16-17页 |
4.3.2 指代关系具体化 | 第17-18页 |
4.4 思维逻辑层面 | 第18-21页 |
4.4.1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第18-19页 |
4.4.2 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 第19-21页 |
5 结论 | 第21-24页 |
5.1 翻译启示 | 第21-23页 |
5.1.1 译前准备 | 第21页 |
5.1.2 译中记录 | 第21-22页 |
5.1.3 译后总结 | 第22-23页 |
5.2 仍待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附录(原文与译文) | 第25-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