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冬枣简介 | 第10-13页 |
1.1.1 冬枣采后生理特点与红变现象 | 第10-11页 |
1.1.2 冬枣果皮色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 果实中主要色素及其功能 | 第13-15页 |
1.2.1 叶绿素 | 第13-14页 |
1.2.2 类胡萝卜素 | 第14页 |
1.2.3 类黄酮色素 | 第14-15页 |
1.3 果实着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15-16页 |
1.4 脱落酸与果蔬色素代谢 | 第16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9-2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采后处理方法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硬度的测定 | 第20页 |
2.2.2 失水率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2.4 色差的测定 | 第21页 |
2.2.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转红指数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4.1 不同处理对冬枣硬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2 不同处理对冬枣失水率的影响 | 第23页 |
2.4.3 不同处理对冬枣色差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4 不同处理对冬枣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25页 |
2.4.5 不同处理对冬枣转红指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 讨论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采前和采后不同处理冬枣营养品质及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28-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3.2.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3.2.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3.2.4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2.5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2.6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7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4.1 采前和采后冬枣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3.4.2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4.3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3.4.4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3.4.5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6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41页 |
3.4.7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3.4.8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3.5 讨论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采前和采后不同处理冬枣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46-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4.2.2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测定 | 第48页 |
4.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4.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9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4.4.1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SOD活性的变化 | 第49-51页 |
4.4.2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POD活性的变化 | 第51-52页 |
4.4.3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PAL活性的变化 | 第52-53页 |
4.4.4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PPO活性的变化 | 第53-55页 |
4.5 讨论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采前和采后不同处理冬枣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8-6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9-62页 |
5.2.1 冬枣果皮总RNA的提取 | 第59页 |
5.2.2 RNA质量检测 | 第59页 |
5.2.3 RNA的消化及cDNA的合成 | 第59-60页 |
5.2.4 Real-timePCR引物设计 | 第60-61页 |
5.2.5 Real-time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61页 |
5.2.6 实时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5.4.1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PAL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2-63页 |
5.4.2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CHI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3-64页 |
5.4.3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DFR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4-65页 |
5.4.4 采前和采后冬枣中UFGT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5-67页 |
5.5 讨论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