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食源酵母分离株风味物质及其三种酯代谢酶基因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29页
    1.1 酵母菌与食品第8-12页
        1.1.1 酵母菌的基本特征第8页
        1.1.2 酵母菌的生长与生态第8-9页
        1.1.3 酵母菌的营养价值第9页
        1.1.4 酵母菌的用途第9-10页
        1.1.5 酵母菌的产品种类第10页
        1.1.6 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第10-12页
    1.2 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第12-16页
        1.2.1 经典分类学方法第12页
        1.2.2 化学分类学方法第12-13页
        1.2.3 分子分类学方法第13-16页
    1.3 酵母菌与风味物质第16-21页
        1.3.1 生香酵母第16-17页
        1.3.2 生香酵母在食品生产的应用第17-18页
        1.3.3 发酵食品的风味成分第18-19页
        1.3.4 食品中风味成分的提取第19-21页
    1.4 酵母菌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第21-27页
        1.4.1 酵母菌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1-22页
        1.4.2 酯代谢酶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2-27页
        1.4.3 酵母酯代谢酶的工程应用第27页
    1.5 展望第27-28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不同食品来源酵母分离株的鉴定第29-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1页
        2.1.1 实验菌种第29-30页
        2.1.2 主要试剂第30-31页
    2.2 试验方法第31-33页
        2.2.1 酵母分离株的生化特征第31页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1页
        2.2.3 酵母菌模板DNA 的制备第31-32页
        2.2.4 PCR 反应第32页
        2.2.5 测序及序列分析第32-33页
    2.3 结果第33-37页
        2.3.1 形态特征第33-34页
        2.3.2 生理生化特征及耐性特征第34-35页
        2.3.3 PCR 结果第35-36页
        2.3.4 酵母分离株的鉴定结果第36-37页
        2.3.5 酵母分离株的进化树分析第37页
    2.4 讨论第37-40页
        2.4.1 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第37-38页
        2.4.2 酵母菌来源与种的分布关系第38-39页
        2.4.3 26S rDNA D1/D2 区序列的扩增第39-40页
    2.5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不同酵母分离株代谢风味物质的检测与分析第41-50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1.1 菌种第41页
        3.1.2 培养基及配制第41页
        3.1.3 实验设备第41-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2.1 发酵液的制备第42页
        3.2.2 固相微萃取(SPME)第42页
        3.2.3 气相(GC)分析第42页
        3.2.4 GC-MS 分析第42-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3.3.1 气相分析条件的确定第43页
        3.3.2 挥发性风味组分的GC 检测结果第43-45页
        3.3.3 菌株A1、S6 麦芽汁发酵液风味组分的SPME-GC-MS 结果第45-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3.4.1 酵母种类与代谢风味组分的关系第47-48页
        3.4.2 酵母菌酯类物质代谢途径的探索第48页
        3.4.3 萃取头的选择第48-49页
    3.5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三种酿酒酵母酯代谢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50-64页
    4.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4.1.1 载体与菌株第50页
        4.1.2 主要试剂第50-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5页
        4.2.1 基因克隆引物的设计第51页
        4.2.2 酵母菌DNA 模板的制备第51页
        4.2.3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51-52页
        4.2.4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52-53页
        4.2.5 目的片段与T 载体的连接第53页
        4.2.6 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的制备第53页
        4.2.7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53-54页
        4.2.8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54页
        4.2.9 EHT1、EEB1、TGL3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4页
        4.2.10 3 种基因在不同酵母菌中的分布检测第54-5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5-62页
        4.3.1 PCR 反应结果第55页
        4.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55-56页
        4.3.3 测序结果第56页
        4.3.4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62页
    4.4 讨论第62-63页
        4.4.1 酿酒酵母EHT1p 和EEB1p 的功能预测第62-63页
        4.4.2 三种基因在酵母菌的分布情况分析第63页
        4.4.3 不同真菌醇酰基转移酶和甘油三酯酶的同源性分析第63页
    4.5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录1:主要化学试剂第73-74页
附录2:主要仪器设备第74-75页
附录3:缩略词表第75-76页
附录4:三种酯代谢酶基因序列及比对结果第76-8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熔盐法钒渣多元体系分离基础研究
下一篇:垃圾焚烧飞灰微波解毒与药剂稳定化及资源化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