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23页 |
0.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 第14-17页 |
0.1.1 PHA简介 | 第14-15页 |
0.1.2 PHA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0.1.3 PHA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0.2 PHA合酶 | 第17-18页 |
0.2.1 PHA合酶分类 | 第17-18页 |
0.3 PHA主要性能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0.3.1 PHA主要性能 | 第18页 |
0.3.2 PHA应用 | 第18-19页 |
0.4 PHA合成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 第19-22页 |
0.4.1 PHA合成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0.4.2 解决对策 | 第20-22页 |
0.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1章 食油假单胞菌利用甘油合成PHA探究 | 第23-29页 |
1.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23页 |
1.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1.3.1 实验菌种 | 第23页 |
1.3.2 常用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1.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1.4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25-26页 |
1.5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1.5.1 种子液培养 | 第26页 |
1.5.2 菌体发酵培养 | 第26页 |
1.5.3 菌体处理 | 第26页 |
1.5.4 GC检测PHA含量与组分 | 第26-27页 |
1.5.5 PHA含量计算 | 第27页 |
1.6 结果 | 第27-28页 |
1.7 讨论 | 第28-29页 |
第2章 Ⅰ型PHA嵌合酶构建 | 第29-49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29页 |
2.3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2.3.1 实验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9页 |
2.3.2 生化试剂 | 第29页 |
2.3.3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9-30页 |
2.4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30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5.1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30-31页 |
2.5.2 pBBR1MCS2-PhaC构建 | 第31页 |
2.5.3 S17-1介导接合转化 | 第31-32页 |
2.5.4 其他方法 | 第32页 |
2.6 实验结果 | 第32-47页 |
2.6.1 P.oleovorans 14682 PHA合酶基因(PhaC_(Po))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32-36页 |
2.6.2 R.eutropha PHA合酶基因(PhaC_(Re))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36-40页 |
2.6.3 通过预测氨基酸的二级结构寻找合适的结合位点 | 第40-44页 |
2.6.4 Ⅰ型PHA嵌合酶的构建 | 第44-47页 |
2.7 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Ⅱ型PHA嵌合酶构建 | 第49-65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3.2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49页 |
3.3 实验试剂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3.3.1 实验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49页 |
3.3.2 常用生化试剂 | 第49-50页 |
3.3.3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50页 |
3.4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50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50-64页 |
3.6.1 P.corrugata 388 PHA合酶基因(PhaC_(Pc))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50-54页 |
3.6.2 P. putida KT2442 PHA合酶基因(PhaC_(Pp))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54-57页 |
3.6.3 二级结构预测寻找嵌合酶结合位点 | 第57-61页 |
3.6.4 Ⅱ型PHA嵌合酶的构建 | 第61-64页 |
3.7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