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船-冰相互作用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基于冰级规范的船体结构响应计算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规范设计载荷作用下船体结构响应分析 | 第16-30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船艏冰带区结构的规范设计冰载荷 | 第16-19页 |
2.2.1 IACS规范的设计冰载荷 | 第16-18页 |
2.2.2 DNV规范的设计冰载荷 | 第18-19页 |
2.2.3 FSICR规范的设计冰载荷 | 第19页 |
2.3 基于规范的设计载荷作用区域 | 第19-20页 |
2.4 基于规范的船艏结构直接计算评估方法 | 第20-25页 |
2.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加载方法 | 第20-22页 |
2.4.2 基于规范设计载荷的船艏部结构响应分析 | 第22-25页 |
2.5 三种规范的差异对比 | 第25-29页 |
2.5.1 不同冰级规范的适用范围以及冰级对应关系 | 第25-28页 |
2.5.2 设计冰载荷及作用面积大小的差异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连续式破冰过程的船体结构响应分析 | 第30-44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连续式破冰的数值解析模拟与加载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数值解析模拟的计算原理 | 第30-32页 |
3.2.2 加载方法 | 第32页 |
3.3 船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以及关注区域的选取 | 第32-35页 |
3.3.1 船体模型主要参数与建模原则 | 第32-34页 |
3.3.2 关注区域的选择与设计载荷大小 | 第34-35页 |
3.4 连续式破冰工况的模拟结果 | 第35-37页 |
3.5 连续式破冰的等效静力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6 几种设计冰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比 | 第38-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冲撞式破冰过程的船艏结构直接计算法 | 第44-68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与船冰碰撞理论 | 第44-49页 |
4.2.1 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44-45页 |
4.2.2 接触理论 | 第45-46页 |
4.2.3 流固耦合关系 | 第46-47页 |
4.2.4 碰撞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第47-48页 |
4.2.5 LS-DYNA沙漏理论 | 第48-49页 |
4.3 直接计算 | 第49-53页 |
4.3.1 船体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处理与海冰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3.2 接触的定义与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4.4 碰撞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响应的影响 | 第53-59页 |
4.4.1 初速度对结构响应和碰撞合力的影响 | 第53-59页 |
4.4.2 冰厚对结构响应和碰撞合力的影响 | 第59页 |
4.5 能量变化曲线 | 第59-61页 |
4.6 速度变化曲线 | 第61-62页 |
4.7 冲撞式破冰的等效静力分析方法 | 第62-6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