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 | 第8-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31页 |
1.1 真菌毒素概述 | 第14-17页 |
1.1.1 黄曲霉毒素 | 第14-15页 |
1.1.2 赭曲霉毒素 | 第15-16页 |
1.1.3 真菌毒素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1.2 免疫层析试纸条 | 第17-20页 |
1.2.1 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 第17-19页 |
1.2.2 免疫层析定量检测 | 第19页 |
1.2.3 AuNPs免疫层析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免疫PCR | 第20-21页 |
1.4 纳米金 | 第21-25页 |
1.4.1 球型纳米金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1.4.2 花状纳米金的合成 | 第23-24页 |
1.4.3 花状纳米金的特性 | 第24页 |
1.4.4 花状纳米金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免疫学检测新元件 | 第25-28页 |
1.5.1 纳米抗体 | 第25-27页 |
1.5.2 模拟抗原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6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8-3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球型及花状纳米金的可控合成及性质比较 | 第31-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31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1.3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32-34页 |
2.2.1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与种子生长法制备30 nm AuNSs | 第32-33页 |
2.2.2 纳米金种子的制备 | 第33页 |
2.2.3 合成条件的调控 | 第33页 |
2.2.4 纳米金的表征及浓度测定 | 第33-34页 |
2.2.5 AuNFs和AuNSs光学及稳定性比较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3.1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与种子介导生长法合成直径为30 nm AuNSs的比较 | 第34-35页 |
2.3.2 种子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3 AuNFs合成原理 | 第36-40页 |
2.3.4 相同粒径AuNSs和AuNFs的光学性质比较 | 第40-41页 |
2.3.5 相同粒径AuNSs和AuNFs的胶体稳定性比较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基于花状纳米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_1的应用研究 | 第44-62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44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4-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2.1 AuNFs的抗体标记及表征 | 第46页 |
3.2.2 试纸条参数的优化 | 第46-47页 |
3.2.3 相同粒径AuNFs及AuNSs试纸条的灵敏度比较 | 第47页 |
3.2.4 传统AuNSs试纸条的参数优化 | 第47页 |
3.2.5 试纸条组装 | 第47-48页 |
3.2.6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流程及原理 | 第48页 |
3.2.7 免疫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48-49页 |
3.2.8 pH值对栓测炅敏度的影响 | 第49页 |
3.2.9 溶液甲醇浓度对试纸条的影响 | 第49页 |
3.2.10 试纸条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9页 |
3.2.11 特异性评价 | 第49页 |
3.2.12 试纸条的最低检测灵敏度 | 第49-50页 |
3.2.13 试纸条精密度和准确度评价 | 第50页 |
3.2.14 试纸条与ELISA方法学的比较 | 第50页 |
3.2.15 AuNFs试纸条与传统试纸条方法学的比较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3.3.1 AuNPs与抗体偶联条件优化及表征 | 第50-52页 |
3.3.2 75 nm AuNSs与AuNFs相同标记条件下的显色比较 | 第52页 |
3.3.3 试纸条最佳条件的优化 | 第52-54页 |
3.3.4 相同尺寸的AuNSs与AuNFs对灵敏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5 溶液pH对试纸条的影响 | 第55页 |
3.3.6 溶液甲醇浓度对试纸条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7 AFB_1试纸条的免疫动力学分析 | 第56-57页 |
3.3.8 试纸条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7-58页 |
3.3.9 试纸条的特异性评价 | 第58-59页 |
3.3.10 试纸条的最低检测灵敏度 | 第59页 |
3.3.11 试纸条准确度和精密度评价 | 第59-60页 |
3.3.12 基于AuNFs的AFB_1试纸条与ELISA方法学的比较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基于纳米抗体的OTA抗原模拟物的淘选及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应用 | 第62-7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2-64页 |
4.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62-6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4.2.1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亲和淘选 | 第64-65页 |
4.2.2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鉴定 | 第65-66页 |
4.2.3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66页 |
4.2.4 基于噬菌体的Q-I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6-6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8-76页 |
4.3.1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淘选 | 第68-69页 |
4.3.2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鉴定 | 第69-70页 |
4.3.3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序列分析 | 第70页 |
4.3.4 基于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噬菌体建立ELISA标准曲线 | 第70-71页 |
4.3.5 Q-IPCR检测原理 | 第71-72页 |
4.3.6 引物筛选 | 第72页 |
4.3.7 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 | 第72-73页 |
4.3.8 Q-IPCR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73-74页 |
4.3.9 Q-IPCR标准曲线 | 第74页 |
4.3.10 特异性分析 | 第74-75页 |
4.3.11 加标回收 | 第75-76页 |
4.3.12 实际样品检测 | 第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OTA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表达及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 第77-9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7-79页 |
5.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77-78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8-7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9-84页 |
5.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9-82页 |
5.2.2 基于纳米抗体的ELISA的建立 | 第82-83页 |
5.2.3 基于Anti-His-mAbs和OTA-AId-Nbs建立免疫层析检测法 | 第83-8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4-91页 |
5.3.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4页 |
5.3.2 OTA-Ald-Nbs的表达 | 第84-85页 |
5.3.3 基于OTA-Ald-Nbs ELISA的建立 | 第85-88页 |
5.3.4 基于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免疫层析检测法 | 第88-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页 |
6.3 创新点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1页 |
个人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