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一)关于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初任教师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涵义 | 第19页 |
四、课题的创新性 | 第19-20页 |
(一)理论创新 | 第19-20页 |
(二)实践创新 | 第20页 |
五、论文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第22-34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2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2页 |
三、调查内容分析 | 第22-28页 |
(一)中学历史初任教师对初任期的适应分析 | 第23页 |
(二)中学历史初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具体分析 | 第23-27页 |
(三)中学历史初任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4页 |
(一)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二)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三)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原因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学历史初任教师知识素养的继续提升 | 第34-42页 |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专业知识的重新储备 | 第34-36页 |
(一)学科知识运用方向的重新调整 | 第34-35页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的重新积累 | 第35页 |
(三)教师职业敏感的重新培养 | 第35-36页 |
二、把握特定年龄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需求及学习特点 | 第36-38页 |
(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不同特点 | 第36-37页 |
(二)造成中学生学习历史不同特点的原因 | 第37页 |
(三)针对中学生学习需求与特点进行教学 | 第37-38页 |
三、从“大学历史专业学习模式”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渡 | 第38-42页 |
(一)全面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预期角色 | 第38-39页 |
(二)不断提高与掌握教师角色技能 | 第39页 |
(三)主动调节与控制教师角色行为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建构与角色职能空间拓展 | 第42-50页 |
一、对“课堂教学”场域的新认知 | 第42-45页 |
(一)对学校氛围的新适应 | 第42-43页 |
(二)对人际关系的新认知 | 第43-45页 |
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从“实习”向“实战”转换 | 第45-47页 |
(一)专业技能意识提高 | 第45-46页 |
(二)处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优化 | 第46-47页 |
(三)职业成熟度的变化 | 第47页 |
三、师范功能的再强化——岗位要求与提升适应 | 第47-50页 |
(一)自我意识,引发需要 | 第48页 |
(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 第48-49页 |
(三)重视实践,获取经验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提高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50-64页 |
一、提高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观动力 | 第50-58页 |
(一)加强知识储备,继续提高专业素养 | 第50-52页 |
(二)潜心备课工作,运用教学策略 | 第52-53页 |
(三)推敲教学语言,讲究提问技巧 | 第53-55页 |
(四)组织课堂管理,启用教育机智 | 第55-57页 |
(五)重视评价反思,学习优秀案例 | 第57-58页 |
二、提高中学历史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支持 | 第58-64页 |
(一)健全学校培训制度 | 第58-59页 |
(二)改进学校教学制度 | 第59-60页 |
(三)重视集体合作氛围 | 第60-61页 |
(四)完善学校评价制度 | 第61-62页 |
(五)保障历史教学条件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