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内容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1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选题的缘由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概述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1.4.4 语料转写说明 | 第20页 |
1.4.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2.1.1 社会心理学视角 | 第22页 |
2.1.2 社会学或人类学视角 | 第22页 |
2.1.3 社会语用学视角 | 第22-25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2.1 评介、综述及应用 | 第25页 |
2.2.2 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 第25-26页 |
2.2.3 不礼貌言语理论研究 | 第26页 |
2.3 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4 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理论背景:社会心理语用视角 | 第30-53页 |
3.1 从合作原则到利益原则 | 第30-36页 |
3.1.1 合作原则 | 第30-31页 |
3.1.2 礼貌原则 | 第31-32页 |
3.1.3 目的原则 | 第32-33页 |
3.1.4 利益原则 | 第33-36页 |
3.2 从符号系统到联合共建模式 | 第36-39页 |
3.2.1 符号系统模式:意义存在于词语 | 第36-37页 |
3.2.2 信息传递模式:意义存在于信递 | 第37-38页 |
3.2.3 互动交际模式:意义存在于互动 | 第38页 |
3.2.4 联合共建模式:意义存在于协商 | 第38-39页 |
3.3 从传统语用学研究到社会心理语用学 | 第39-44页 |
3.3.1 传统语用学研究 | 第39-40页 |
3.3.2 社会心理语用学 | 第40-44页 |
3.4 从礼貌模式到不礼貌模式 | 第44-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解构言语不礼貌:界定及分类 | 第53-69页 |
4.1 几个相关的术语 | 第53-54页 |
4.2 言语不礼貌的界定 | 第54-62页 |
4.2.1 面子观 | 第55-56页 |
4.2.2 意图观 | 第56-57页 |
4.2.3 得体观 | 第57-58页 |
4.2.4 评价观 | 第58-59页 |
4.2.5 简评与质疑 | 第59-61页 |
4.2.6 本文的定义 | 第61-62页 |
4.3 言语不礼貌的分类 | 第62-65页 |
4.3.1 策略型不礼貌与非策略性不礼貌 | 第62-63页 |
4.3.2 有意言语不礼貌与无意言语不礼貌 | 第63页 |
4.3.3 真实言语不礼貌和虚假言语不礼貌 | 第63-64页 |
4.3.4 显性不礼貌与隐性不礼貌 | 第64页 |
4.3.5 第一层次不礼貌与第二层次不礼貌 | 第64-65页 |
4.4 言语不礼貌的特征 | 第65-68页 |
4.4.1 功利性 | 第65-66页 |
4.4.2 层级性 | 第66页 |
4.4.3 相对性 | 第66-67页 |
4.4.4 语境性 | 第67页 |
4.4.5 评价性 | 第67-68页 |
4.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实现与回应 | 第69-107页 |
5.1 言语不礼貌的表征 | 第69-99页 |
5.1.1 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 | 第70-85页 |
5.1.2 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 | 第85-90页 |
5.1.3 虚假不礼貌言语行为 | 第90-94页 |
5.1.4 第三方言语不礼貌 | 第94-99页 |
5.2 言语不礼貌回应 | 第99-106页 |
5.2.1 言语不礼貌与相邻对 | 第99-102页 |
5.2.2 言语不礼貌回应模式 | 第102-103页 |
5.2.3 汉语言语不礼貌回应 | 第103-106页 |
5.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言语不礼貌诠释:触发与识别 | 第107-142页 |
6.1 言语不礼貌的触发 | 第107-122页 |
6.1.1 活动类型因素 | 第107-110页 |
6.1.2 交际参与者因素 | 第110-116页 |
6.1.3 语境因素 | 第116-122页 |
6.2 言语不礼貌的识别 | 第122-130页 |
6.2.1 不礼貌言外之力与言后之果 | 第122-123页 |
6.2.2 不礼貌元话语 | 第123-129页 |
6.2.3 元话语与主体间性建构 | 第129-130页 |
6.3 不礼貌话语意义的强化与削弱 | 第130-141页 |
6.3.1 韵律与言语不礼貌 | 第131-136页 |
6.3.2 体态语与言语不礼貌 | 第136-14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七章 超越言语不礼貌:本质与功能 | 第142-159页 |
7.1 言语不礼貌的本质 | 第142-151页 |
7.1.1 话语转向与不礼貌评价 | 第143-145页 |
7.1.2 言语不礼貌评价的主体 | 第145-147页 |
7.1.3 言语不礼貌评价的视角 | 第147-148页 |
7.1.4 关于言语不礼貌评价的调查 | 第148-151页 |
7.2 言语不礼貌的功能 | 第151-158页 |
7.2.1 情感功能 | 第152-153页 |
7.2.2 幽默功能 | 第153-155页 |
7.2.3 和谐功能 | 第155-156页 |
7.2.4 胁迫功能 | 第156-158页 |
7.3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9-165页 |
8.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9-162页 |
8.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2-163页 |
8.3 本文的创新 | 第163页 |
8.4 本文的不足 | 第163-164页 |
8.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4-165页 |
附录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