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路径与论文结构 | 第14-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非正式员工 | 第18-19页 |
2.1.2 商业银行 | 第19页 |
2.1.3 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 | 第19-20页 |
2.2 相关激励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的激励现状 | 第23-31页 |
3.1 主要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情况 | 第23-25页 |
3.2 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群体的特点 | 第25-26页 |
3.3 非正式员工和正式员工的激励需求差异 | 第26页 |
3.4 现行的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激励措施 | 第26-28页 |
3.4.1 建立较为公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 第27页 |
3.4.2 建立基本薪酬加绩效薪酬的薪酬激励机制 | 第27页 |
3.4.3 实行从非正式员工中优秀发展正式员工 | 第27-28页 |
3.5 当前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3.5.1 非正式员工群体中职业倦怠现象普遍 | 第28页 |
3.5.2 激励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 | 第28-29页 |
3.5.3 绩效考核体系的形成和实施问题较多 | 第29-30页 |
3.5.4 对员工职业发展中素质技能的培训激励不足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31-50页 |
4.1 现行激励体系满意度调查基本情况 | 第31-35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1-33页 |
4.1.2 研究样本与资料收集 | 第33-35页 |
4.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5-36页 |
4.2.1 信度检验 | 第35页 |
4.2.2 效度检验 | 第35-36页 |
4.3 因子分析 | 第36-42页 |
4.3.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4.3.2 因子分析计算过程 | 第37-41页 |
4.3.3 激励因素感知对现行激励体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41-42页 |
4.4 各激励维度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4.5 各主体特征因素对现行激励体系满意度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45-47页 |
4.5.1 不同性别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5页 |
4.5.2 不同年龄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4.5.3 不同婚姻状况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6页 |
4.5.4 不同学历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6页 |
4.5.5 不同工作年限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5.6 不同岗位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47页 |
4.6 当前激励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47-50页 |
4.6.1 职业和岗位特点的影响 | 第47-48页 |
4.6.2 用工观念僵化 | 第48页 |
4.6.3 不能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激励 | 第48页 |
4.6.4 忽视整体和个体因素差异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非正式员工的激励对策 | 第50-57页 |
5.1 薪酬激励 | 第50-51页 |
5.1.1 提高绩效工资水平 | 第50页 |
5.1.2 提供菜单式福利 | 第50-51页 |
5.1.3 将非正式员工纳入全面薪酬管理体系 | 第51页 |
5.1.4 着力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 第51页 |
5.2 公平激励 | 第51-52页 |
5.2.1 鼓励员工内部竞争 | 第51-52页 |
5.2.2 提高非正式员工转正的比例 | 第52页 |
5.2.3 将晋升机制落到实处 | 第52页 |
5.3 工作激励 | 第52-54页 |
5.3.1 参与管理激励 | 第52-53页 |
5.3.2 培训与发展激励 | 第53页 |
5.3.3 实质性落实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 第53-54页 |
5.4 管理激励 | 第54-55页 |
5.4.1 健全激励约束性机制 | 第54页 |
5.4.2 对非正式用工柜员合理实施负激励措施 | 第54-55页 |
5.4.3 加强劳务派遣单位之间的管理协作 | 第55页 |
5.5 企业文化激励 | 第55-57页 |
5.5.1 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 | 第55页 |
5.5.2 创立学习型文化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