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 ·温州话的阴阳对立 | 第10-12页 |
| ·感知实验简介 | 第12-13页 |
| ·中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吴语阴阳对立的音系学有讨论 | 第14页 |
| ·吴语的语音学研究 | 第14-15页 |
| ·声调和声母清浊关系的声学研究 | 第15-17页 |
| ·语音感知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2. 温州话阴阳对立的声学信号研究和EGG信号研究 | 第22-42页 |
| ·实验字表 | 第22-24页 |
| ·实验准备 | 第24-26页 |
| ·实验发音人 | 第24页 |
| ·录音设备和分析软件 | 第24-25页 |
| ·实验发音顺序 | 第25页 |
|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标准 | 第25-26页 |
| ·温州话单字调的FO模式 | 第26-32页 |
| ·温州话单字调的调长 | 第32-33页 |
| ·温州话单字调的OQ、SQ | 第33-36页 |
| ·温州话阴阳对立的谐波差研究 | 第36-37页 |
| ·温州话阴阳对立的VOT研究 | 第37-41页 |
| ·声学信号研究和EGG信号研究小结 | 第41-42页 |
| 3. 温州话阴阳对立听辨感知实验设计 | 第42-50页 |
| ·实验受试 | 第42页 |
| ·实验刺激项(Stimuli)设计和制作 | 第42-46页 |
| ·阴上阳上组刺激项 | 第43-44页 |
| ·阴入阳入组刺激项 | 第44-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 ·辨认实验 | 第46页 |
| ·区别实验 | 第46-47页 |
| ·练习实验和听辨者的筛选 | 第47页 |
| ·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 第47-50页 |
| ·辨认函数和范畴边界 | 第47-48页 |
| ·区别结果的获取和相关参数 | 第48页 |
| ·从辨认结果推算预测函数 | 第48-50页 |
| 4. 温州话阴阳对立听辨感知实验的结果 | 第50-64页 |
| ·辨认函数 | 第50-53页 |
| ·范畴边界 | 第53-55页 |
| ·范畴边界不同特征的统计学证明 | 第55-56页 |
| ·区别函数 | 第56-60页 |
| ·范畴间区别 | 第58-59页 |
| ·范畴内区别 | 第59页 |
| ·区别峰值 | 第59-60页 |
| ·预测函数 | 第60-62页 |
| ·听辨感知实验结果小结 | 第62-64页 |
| 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4-71页 |
| ·关于调时发声和调质发声在温州阴阳话中的地位的讨论 | 第64-67页 |
| ·调质发声在温州话阴阳中对立占主要地位的假设和证明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6. 结论 | 第71-73页 |
| ·实验总结 | 第71页 |
| ·本文的价值和创新 | 第71页 |
| ·本文的缺陷和汉语方言阴阳对立问题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后记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