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6页 |
一、研究综述及选题依据 | 第8-11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二)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三、正阳县地理人口概况及其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四、语料来源、体例说明、调查合作人情况 | 第12-13页 |
(一)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二) 体例说明 | 第13页 |
(三) 主要调查合作人 | 第13页 |
五、正阳方言语音概况 | 第13-16页 |
(一) 声母 | 第13-14页 |
(二) 韵母 | 第14页 |
(三) 声调 | 第14-15页 |
(四) 声韵配合表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正阳方言与河南境内其他方言的词汇比较 | 第16-32页 |
一、正阳方言与河南境内其他方言词汇的计量比较 | 第16-19页 |
(一) 与驻马店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6-17页 |
(二) 与信阳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7页 |
(三) 与洛阳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7-18页 |
(四) 与商丘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8页 |
(五) 与灵宝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8-19页 |
(六) 与焦作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 | 第19页 |
二、正阳方言与河南境内其他方言的区域性共通词 | 第19-27页 |
三、正阳方言的特色词汇 | 第27-28页 |
四、正阳方言与其他六个点方言词汇的亲疏关系 | 第28-29页 |
五、与河南境内方言词汇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 第29-32页 |
(一) 词语的叠置 | 第30-31页 |
(二) 词语的移植 | 第31页 |
(三) 词语的融合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正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 第32-54页 |
一、词形的差异 | 第32-46页 |
(一) 音节数量的差异 | 第32-34页 |
(二) 构词语素的差异 | 第34-43页 |
(三) 造词理据的差异 | 第43-46页 |
二、词义的差异 | 第46-51页 |
(一) 词汇意义的差异 | 第46-48页 |
(二) 语法意义的差异 | 第48-49页 |
(三) 色彩意义的差异 | 第49-51页 |
三、词源的差异 | 第51-54页 |
(一) 存古词 | 第51-52页 |
(二) 借用词 | 第52页 |
(三) 创新词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正阳方言词汇的纵向比较 | 第54-65页 |
一、古代汉语词语的沿用 | 第54-58页 |
(一) 正阳方言与古代汉语词语相同的词语 | 第54-57页 |
(二) 正阳方言与古代汉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所变化的词语 | 第57-58页 |
二、近代汉语词语的沿用 | 第58-65页 |
(一) 正阳方言与近代汉语相同的词语 | 第59-63页 |
(二) 正阳方言与近代汉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所变化的词语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一 正阳方言分类词表 | 第69-128页 |
附录二 相关地图 | 第128-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后记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