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4-4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一) 汶川震区众多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 | 第14-16页 |
(二) 震后中学生心理复原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 第16-18页 |
(三) 开展生命教育,积累人的心理资本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应对方式 | 第18-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1-40页 |
(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21-28页 |
(二) 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28-38页 |
(三)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40-41页 |
(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40页 |
(二) 生命教育 | 第40页 |
(三) 心理资本 | 第40页 |
(四) 抗逆力 | 第40-41页 |
五、理论支撑:心理资本理论 | 第41-45页 |
(一)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41-43页 |
(二)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43-44页 |
(三) 心理资本理论的运用 | 第44-45页 |
六、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45-46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一) 文献法 | 第46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46-47页 |
(三) 访谈法 | 第47-48页 |
第一章 从生命关怀到心理资本积累:应对灾后创伤的教育机理 | 第48-58页 |
一、生命关怀的理论思考 | 第48-52页 |
(一) 西方思想家对生命的思考 | 第48-50页 |
(二) 中国思想家对生命的思考 | 第50-52页 |
二、教育生命关怀之彰显:发展人的潜能,积累心理资本 | 第52-54页 |
(一) 心理资本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 第53-54页 |
(二) 心理资本是人体内蕴藏的一种克服障碍的潜能 | 第54页 |
三、灾后心理复原需要心理救助与生命教育并行 | 第54-58页 |
(一) 心理救助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二) 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 第56-58页 |
第二章 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调查 | 第58-78页 |
一、调查区域受5·12大地震影响概况 | 第58-59页 |
二、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调查 | 第59-66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59页 |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59-60页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三、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 第66-78页 |
(一) 生命教育之安全基础常识教育 | 第66-67页 |
(二) 生命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 | 第67-72页 |
(三) 生命教育之感恩教育 | 第72-78页 |
第三章 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8-98页 |
一、汶川震区中学生对生命的KAP现况调查 | 第78-82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78页 |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78-79页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二、汶川震区中学生心理资本情况的调查 | 第82-90页 |
(一) 地震灾害后中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验证 | 第82-88页 |
(二) 汶川震区中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88-90页 |
三、当前震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的调查 | 第90-94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90页 |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90-91页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四、生命教育、心理资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分析 | 第94-98页 |
(一) 生命教育对中学生心理资本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94页 |
(二) 心理资本问卷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的相关分析 | 第94-98页 |
第四章 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98-110页 |
一、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 第98-103页 |
(一) 学校生命教育相关课时落实不佳 | 第98-100页 |
(二) 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 第100-101页 |
(三) 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形式不够丰富 | 第101-102页 |
(四) 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欠缺 | 第102页 |
(五) 社会、家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 | 第102-103页 |
二、生命教育开展不足的原因探析 | 第103-110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认识的制约 | 第104-105页 |
(二) 功利主义取向导致教育的工具化 | 第105-107页 |
(三) 知性教育观对学生现实生活的疏离 | 第107-108页 |
(四) 容器式教育方式异化了教育的真谛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灾害背景下的教育应对 | 第110-124页 |
一、观念层面:灾后教育基点的调整 | 第110-116页 |
(一) 摒弃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理性正视生死议题 | 第110-111页 |
(二) 铭记灾害的惨痛教训,促进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 第111-113页 |
(三) 避免教育过度功利化,从“制器”的教育走向“成人”的教育 | 第113-115页 |
(四) 立足人之生命的特质,促进人之潜能发展 | 第115-116页 |
二、实践层面:灾后生命教育的深化 | 第116-124页 |
(一) 强化抗逆力的培养 | 第116-117页 |
(二) 结合民族文化催生生命之思 | 第117-118页 |
(三) 挖掘身边的事例作为生命教育资源 | 第118-120页 |
(四) 丰富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 | 第120-121页 |
(五) 提升生命教育教师的素养 | 第121-122页 |
(六) 构建多维的生命教育发展体系 | 第122-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一:预调查问卷 | 第134-136页 |
附录二:正式调查问卷 | 第136-142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142-144页 |
后记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