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是人权的重要起点 | 第10-12页 |
(二)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对于维护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第12-13页 |
(三) 对我国已有保障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的反思 | 第13-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一) 受教育权与教育权研究 | 第17-24页 |
(二)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 | 第24-27页 |
(三) 文献评论 | 第27-2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人权、受教育权与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 第31-61页 |
第一节 人权与教育 | 第31-44页 |
一、人权主体的扩展:从成年男子到儿童 | 第31-33页 |
二、人权的分类 | 第33-36页 |
三、个人权利 | 第36-43页 |
四、人权与教育的关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作为人权的受教育权 | 第44-51页 |
一、权利与权力辨析 | 第44-46页 |
二、受教育权与教育权辨析 | 第46-48页 |
三、受教育权的性质 | 第48-49页 |
四、受教育权的分类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学前儿童与受教育权 | 第51-61页 |
一、学前儿童与学前教育 | 第51-58页 |
二、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与教育权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基础 | 第61-85页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哲学基础 | 第61-72页 |
一、哈耶克的知识论基础 | 第61-66页 |
二、从哈耶克的知识论看儿童观 | 第66-72页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 | 第72-85页 |
一、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国际法基础 | 第72-77页 |
二、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宪法基础 | 第77-80页 |
三、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普通法基础 | 第80-85页 |
第四章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性质与内容 | 第85-120页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与相关基本权利 | 第86-93页 |
一、从两大国际公约中看学前儿童的权利 | 第86-89页 |
二、从《儿童权利公约》看学前儿童的权利 | 第89-93页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性质 | 第93-96页 |
一、从三代人权框架内看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多重性 | 第93-94页 |
二、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福利权性质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结构与内容 | 第96-120页 |
一、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结构 | 第96-98页 |
二、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 | 第98-120页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 第120-157页 |
第一节 从“孟母堂”事件看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困境 | 第120-126页 |
一、国家教育权的行使易出现越位和缺位双重问题 | 第122-124页 |
二、社会教育权易受国家教育权的侵犯,但也容易侵蚀家庭教育权和国家教育权 | 第124-125页 |
三、家庭教育权易受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侵犯,但其行使不当易侵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基础——家庭、社会与国家教育权的合理定位及其依据 | 第126-135页 |
一、人权与国家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二、传统中国的文化一心理结构 | 第128-133页 |
三、哈耶克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教育权的实施就是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 第135-157页 |
一、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 第135-144页 |
二、社会教育权的实施 | 第144-150页 |
三、国家教育权的实施 | 第150-157页 |
结语 | 第157-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1页 |
附录 | 第171-195页 |
后记 | 第195-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