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关于高校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研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制约因素进行了分类,并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述 | 第16页 |
| ·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工作相关问题,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第16-17页 |
| 第2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分析 | 第17-24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17-21页 |
| ·高等教育地方化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政策支持 | 第17-18页 |
| ·扩招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动力 | 第18-19页 |
| ·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空间 | 第19-20页 |
| ·国内外各类院校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 第20-21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21-24页 |
| ·办学主体来源类型复杂 | 第21页 |
| ·办学理念模糊 | 第21-22页 |
| ·办学层次较低 | 第22页 |
| ·师资力量较弱 | 第22-24页 |
| 第3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24-35页 |
| ·"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 | 第24-25页 |
| ·"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 | 第25-27页 |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 | 第25页 |
| ·"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 | 第25-26页 |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26页 |
| ·"质量工程"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 | 第26-27页 |
| ·"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 | 第27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规范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第27-28页 |
|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第28页 |
|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强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也有着重要意义 | 第28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特殊性 | 第28-30页 |
| ·办学定位的差异性 | 第29页 |
| ·管理模式的差异性 | 第29页 |
| ·教学条件上的差异性 | 第29页 |
| ·人员素质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 ·历史传承的差异性 | 第30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 ·办学定位困惑 | 第30页 |
| ·办学特色趋同 | 第30-31页 |
| ·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 第31-32页 |
| ·教学质量标准要求低 | 第32-33页 |
| ·实施质量工程内部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33-35页 |
| 第4章 强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具体对策 | 第35-44页 |
| ·明确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 | 第35-36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依据 | 第35页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立体定位 | 第35-36页 |
| ·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自身办学特色 | 第36-37页 |
| ·确立"以特取胜"的办学思想 | 第36-37页 |
| ·保持和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 第37页 |
| ·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 第37页 |
| ·培育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 | 第37页 |
|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37-40页 |
| ·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 第38页 |
| ·大力引进人才 | 第38-39页 |
|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 第39-40页 |
| ·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40-42页 |
|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第40页 |
|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 | 第40-41页 |
| ·按人才质量观优化课程体系 | 第41-42页 |
| ·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 第42-4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