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碰撞过程中的附加质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船舶碰撞问题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2.2 关于附加质量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4页 |
1.2.3 在船舶碰撞问题中附加质量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附加质量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船舶碰撞运动方程 | 第23页 |
2.3 显示求解方法 | 第23-25页 |
2.4 附加质量的定义和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2.4.1 附加质量的定义 | 第25-26页 |
2.4.2 附加质量的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2.5 附加质量的传统计算方法 | 第27-32页 |
2.5.1 经验公式 | 第28页 |
2.5.2 切片理论 | 第28-32页 |
2.6 应用CFD方法计算附加质量 | 第32-34页 |
2.6.1 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 | 第33页 |
2.6.2 计算条件及计算式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35-4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船舶主尺度参数 | 第35页 |
3.3 MSC/DYTRAN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35-39页 |
3.3.1 坐标系统及单位系统 | 第35-36页 |
3.3.2 单元尺寸及网格大小 | 第36页 |
3.3.3 材料设置 | 第36-38页 |
3.3.4 接触设置 | 第38-39页 |
3.3.5 耦合设置 | 第39页 |
3.4 附加质量模型的要求 | 第39-41页 |
3.4.1 Lagrange有限元网格 | 第39-40页 |
3.4.2 船体表面几何形状的简化 | 第40页 |
3.4.3 附加质量密度 | 第40页 |
3.4.4 碰撞区模型细化 | 第40-41页 |
3.5 FLUENT有限元模型 | 第41页 |
3.5.1 模型处理和网格划分 | 第41页 |
3.5.2 边界条件和计算域大小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单船运动中的附加质量计算 | 第43-8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单船纵荡运动的响应规律 | 第43-50页 |
4.3 单船横飘运动的响应规律 | 第50-55页 |
4.4 在水域流体介质下的附加质量计算 | 第55-65页 |
4.4.1 计算模型及结果略去点 | 第56-58页 |
4.4.2 单船纵荡运动情况下的附加质量分析 | 第58-62页 |
4.4.3 横飘运动情况下的附加质量分析 | 第62-65页 |
4.5 空气介质下船体运动的附加质量分析 | 第65-68页 |
4.6 不同相对位置对附加质量结果的影响 | 第68-79页 |
4.6.1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69-70页 |
4.6.2 垂向位置变化对两船附加质量的影响 | 第70-75页 |
4.6.3 平行位置对两船附加质量的影响 | 第75-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碰撞过程中流体对计算的影响 | 第80-98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船首撞击舷侧(90 度) | 第80-87页 |
5.2.1 流固耦合和无水碰撞模型计算对比 | 第81-84页 |
5.2.2 经验公式方法下的附加质量分析 | 第84-87页 |
5.3 平行并靠碰撞(0 度并行碰撞) | 第87-92页 |
5.3.1 流固耦合和无水碰撞模型的计算对比 | 第87-90页 |
5.3.2 经验公式方法与流固耦合方法对比 | 第90-92页 |
5.4 新附加质量模型 | 第92-97页 |
5.4.1 关于附加质量的取值 | 第93页 |
5.4.2 计算原理及示例 | 第93-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98-99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9页 |
6.3 论文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软件著作权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