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为杰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作品分析及演唱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元曲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第二章 词曲作者生平简介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曲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 第13-15页 |
一、曲作者及其创作经历 | 第13-14页 |
二、声乐作品特点及创作《元曲小唱(三首)》缘由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词作者简介 | 第15-16页 |
一、徐再思 | 第15页 |
二、贯云石 | 第15-16页 |
三、马致远 | 第16页 |
第三节 《元曲小唱(三首)》词义解析 | 第16-20页 |
一、《折桂令·春情》 | 第16-17页 |
二、《红绣鞋·欢情》 | 第17-18页 |
三、《落梅风·蔷薇露》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元曲小唱(三首)》音乐本体分析 | 第20-35页 |
第一节 《元曲小唱(三首)》曲式分析 | 第20-22页 |
一、《折桂令·春情》 | 第20-21页 |
二、《红绣鞋·欢情》 | 第21-22页 |
三、《落梅风·蔷薇露》 | 第22页 |
第二节 《元曲小唱(三首)》钢琴伴奏分析 | 第22-27页 |
一、《折桂令·春情》 | 第23-24页 |
二、《红绣鞋·欢情》 | 第24-25页 |
三、《落梅风·蔷薇露》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元曲小唱(三首)》和声分析 | 第27-35页 |
一、《折桂令·春情》 | 第27-30页 |
二、《红绣鞋·欢情》 | 第30-33页 |
三、《落梅风·蔷薇露》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元曲小唱(三首)》的声乐演唱分析 | 第35-55页 |
第一节 演唱技巧的分析 | 第35-44页 |
一、气息的运用 | 第35-37页 |
二、咬字、吐字以及韵味的把握 | 第37-42页 |
三、情感表达以及声音的把握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重难点分析 | 第44-55页 |
一、《折桂令·春情》 | 第44-48页 |
二、《红绣鞋·欢情》 | 第48-51页 |
三、《落梅风·蔷薇露》 | 第51-55页 |
第五章 《元曲小唱》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 第55-58页 |
一、《元曲小唱(三首)》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 第55-56页 |
二、《元曲小唱(三首)》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