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端的微型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1.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1 移动学习成为远程教育的最新实现手段第10页
        1.1.2 微型课程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第10-11页
        1.1.3 目前移动学习和微型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2页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2-13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4-16页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5-16页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移动学习第16页
        2.1.2 移动学习端第16页
        2.1.3 微型课程第16-17页
        2.1.4 针对移动学习的微型课程第17页
    2.2 研究综述第17-21页
        2.2.1 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第17-19页
        2.2.2 国内外对微型课程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2.2.3 以微型公众平台为学习端的微型课程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2.3 理论基础第21-22页
        2.3.1 认知负荷理论第21页
        2.3.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第21-22页
3 系统需求分析第22-31页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第22-26页
        3.1.1 微信公众平台管理系统简介第22-23页
        3.1.2 利用编辑模式进行微信课程设计第23-24页
        3.1.3 利用编辑模式设计课程的缺点第24-25页
        3.1.4 在开发模式下开发课程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第25-26页
    3.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概述第26-29页
        3.2.1 应用场景第26页
        3.2.2 不同角色的功能需求分析第26-27页
        3.2.3 微型移动课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第27-28页
        3.2.4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端的功能需求分析第28-29页
    3.3 课程管理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第29-31页
4 系统设计与实现第31-51页
    4.1 系统整体架构与工作原理第31-34页
    4.2 数据库的设计第34-37页
        4.2.1 数据库的E-R关系图第34-35页
        4.2.2 数据库的数据表设计第35-37页
    4.3 微型移动课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第37-44页
        4.3.1 功能模块设计第37-42页
        4.3.2 课程管理系统代码结构第42-44页
    4.4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端的设计与实现第44页
        4.4.1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端的功能模块设计第44页
    4.5 系统开发中的技术关键点第44-51页
        4.5.1 开发中遇到的困难第44-45页
        4.5.2 通过在SAE部署系统解决跨平台数据传输第45-46页
        4.5.3 百度Ueditor文本编辑器的引入和加载第46页
        4.5.4 修改Ueditor文件上传类函数第46-48页
        4.5.5 SAE缓存技术建立多级关键字系统第48-49页
        4.5.6 静态缓存技术的实现第49-51页
5 系统部署、运行与测试第51-62页
    5.1 系统部署第51-53页
        5.1.1 SAE平台初始化第51页
        5.1.2 本地代码上传至SAE前的准备工作第51-52页
        5.1.3 SAE平台对接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模式第52-53页
    5.2《网络技术与应用》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第53-62页
        5.2.1 PC端课程管理系统第53-57页
        5.2.2 微型公众平台学习端运行效果第57-62页
6 结论第62-65页
    6.1 关于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端的课程管理系统的几点思考第62-63页
        6.1.1 什么样的课程适合进行微型课程的移动学习?第62页
        6.1.2 怎样进行基于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第62-63页
        6.1.3 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更能适合移动学习第63页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63-64页
    6.3 结束语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薄弱学校班级环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的两所学校为例
下一篇: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教学点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