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沃尔卡姆柠檬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沃尔卡姆柠檬的介绍 | 第11页 |
1.1.2 柠檬的营养价值 | 第11页 |
1.1.3 柠檬的加工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 果酒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1 果酒的概念和分类 | 第12-13页 |
1.2.2 果酒的保健作用 | 第13-14页 |
1.3 果酒脱苦工艺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苦味严重 | 第14页 |
1.3.2 果酒脱苦的方法 | 第14-16页 |
1.4 果酒降酸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香气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1 气质联用法(GC-MS) | 第17页 |
1.5.2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 | 第17页 |
1.5.3 气相色谱法(GC) | 第17页 |
1.6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7.1 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 第18页 |
1.7.2 沃尔卡姆柠檬酒脱苦工艺条件优化 | 第18页 |
1.7.3 沃尔卡姆柠檬酒降酸工艺条件优化 | 第18页 |
1.7.4 沃尔卡姆柠檬酒香气成分分析 | 第18-19页 |
第2章 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 第19-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5 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2.1 初始糖度对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酵母菌添加量对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发酵温度对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特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4 响应面法优化沃尔卡姆柠檬酒发酵工艺 | 第26-29页 |
2.2.5 沃尔卡姆柠檬酒的理化指标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沃尔卡姆柠檬酒脱苦工艺条件优化 | 第31-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1-32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3.1.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3-35页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3.2.1 不同的β-环状糊精添加量对沃尔卡姆柠檬酒脱苦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不同处理温度对柠檬酒脱苦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3.2.3 不同处理时间对柠檬酒脱苦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响应面法对沃尔卡姆柠檬酒脱苦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7-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沃尔卡姆柠檬酒降酸工艺条件优化 | 第47-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47页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7-48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1.5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2.1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酒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页 |
4.2.2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动态降酸结果 | 第50-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沃尔卡姆柠檬酒香气成分分析 | 第55-69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5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5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6-67页 |
5.2.1 三种酒样香气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 第57页 |
5.2.2 三种酒样香气成分的分析结果 | 第57-65页 |
5.2.3 三种酒样中呈香物质分类比较 | 第65-67页 |
5.2.4 沃尔卡姆柠檬酒样中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分析 | 第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