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一) 教育政策的指引 | 第12页 |
(二) 师幼互动是评价教育活动过程性质量的关键 | 第12-13页 |
(三) 教育研究的契机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3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 师幼互动的研究 | 第14-19页 |
(二) 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22-23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一) 语言教学游戏化 | 第23-24页 |
(二) 师幼互动 | 第24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4-32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五) 研究工具 | 第30-32页 |
第一部分 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总体分析 | 第32-45页 |
一、师幼互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37页 |
(一) 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上的得分分析 | 第32-34页 |
(二) 师幼互动在十大维度上的得分分析 | 第34-37页 |
二、师幼互动在教师不同教育背景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45页 |
(一) 师幼互动在教师不同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二) 师幼互动在教师不同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三) 师幼互动在教师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二部分 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具体分析 | 第45-70页 |
一、师幼互动在“情感支持”领域上的具体分析 | 第45-54页 |
(一) 积极氛围(PC) | 第46-49页 |
(二) 消极氛围(NC) | 第49-50页 |
(三) 教师敏感性(TS) | 第50-53页 |
(四) 关注幼儿的观点(RSP) | 第53-54页 |
二、师幼互动在“班级组织”领域上的具体分析 | 第54-62页 |
(一) 行为管理(BM) | 第56-58页 |
(二) 活动安排效率(PD) | 第58-60页 |
(三) 教育活动指导(ILF) | 第60-62页 |
三、师幼互动在“教育支持”领域上的具体分析 | 第62-70页 |
(一) 认知发展(CD) | 第63-65页 |
(二) 反馈质量(QF) | 第65-67页 |
(三) 语言示范(LM) | 第67-70页 |
第三部分 高质量师幼互动和低质量师幼互动的对比分析 | 第70-93页 |
一、高质量师幼互动教师的互动特点 | 第70-78页 |
(一) 高质量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和十大维度上的量化分析 | 第70-72页 |
(二) 高质量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和十大维度上的质性分析 | 第72-78页 |
二、低质量师幼互动教师的互动特点 | 第78-84页 |
(一) 低质量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和十大维度上的量化分析 | 第78-79页 |
(二) 低质量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和十大维度上的质性分析 | 第79-84页 |
三、高质量和低质量师幼互动教师的对比分析 | 第84-93页 |
(一) 高质量和低质量师幼互动的相同点 | 第85-86页 |
(二) 高质量和低质量师幼互动的区别 | 第86-88页 |
(三) 高质量和低质量师幼互动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88-93页 |
第四部分 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总体特点和提升策略 | 第93-102页 |
一、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总体特点 | 第93-97页 |
(一) 师幼互动总体上呈现积极氛围 | 第93-94页 |
(二) 师幼互动中教师敏感性相对较低 | 第94页 |
(三) 师幼互动中教师忽略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力的培养 | 第94-95页 |
(四)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语言示范和反馈质量相对过低 | 第95-96页 |
(五) 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度不够 | 第96-97页 |
二、提升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 | 第97-102页 |
(一) 教师应尊重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 第97-98页 |
(二) 教师应提高教育敏感性和发挥幼儿主体性 | 第98-99页 |
(三) 教师应努力提高语言示范的能力 | 第99页 |
(四) 教师应积极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 第99-100页 |
(五) 幼儿园应组织以提升教师PCK为内容的园本培训 | 第100-102页 |
研究反思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 | 第106-116页 |
附录一: CLASS课堂评价评分系统操作标准 | 第106-113页 |
附录二: CLASS观察评分单 | 第113-115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