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对高校学科建设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学科建设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1 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学科建设评价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与方法 | 第16页 |
2.3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学科建设评价研究应用的依据 | 第16-18页 |
3 重庆高校重点学科的基本情况 | 第18-22页 |
3.1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情况 | 第18-19页 |
3.2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学科学术队伍和资源投入情况 | 第19-22页 |
4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学科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 第22-55页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4页 |
4.1.1 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2页 |
4.1.2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22-24页 |
4.2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数据的处理 | 第24-38页 |
4.2.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4.2.2 评价分析数据的来源与归一化处理 | 第25页 |
4.2.3 测算所使用的数据 | 第25-38页 |
4.3 学科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及分析 | 第38-55页 |
4.3.1 人文社会科学市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生态位适宜度 | 第39-43页 |
4.3.2 自然科学市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生态位适宜度 | 第43-47页 |
4.3.3 人文社会科学市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资源条件和二级学科科研实力生态位适宜度 | 第47-51页 |
4.3.4 自然科学市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资源条件和二级学科学术队伍生态位适宜度 | 第51-55页 |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5.2 促进重庆高校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5.2.1 提升整体实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创造新的生态位适宜度 | 第56-57页 |
5.2.2 科学管理,促进学科间的生态位适宜度协同发展 | 第57-58页 |
6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