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一 本体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对近义名量词的讨论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量词“条”“段”“节”的历时考察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量词“条”“段”“节”的共时研究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各类工具书关于量词“条”“段”“节”的释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名量词“条”“段”“节”对名词的语义选择 | 第19-23页 |
第三节 量词“条”“段”“节”的语用分析 | 第23-28页 |
一 量词“条”“段”“节”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 第23-25页 |
二 量词“条”“段”“节”的语用差别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量词“条”“段”“节”的偏误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在大纲与教材中的情况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语料库中的偏误情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 | 第31-32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二 结果统计 | 第32页 |
第四节 偏误的类型 | 第32-37页 |
一 误用 | 第32-35页 |
二 泛化 | 第35-36页 |
三 色彩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偏误的成因 | 第37-40页 |
一 母语负迁移 | 第37页 |
二 目的语掌握不足 | 第37-38页 |
三 目的语负迁移 | 第38页 |
四 文化因素负迁移 | 第38页 |
五 学习兴趣 | 第38-39页 |
六 学习环境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量词“条”“段”“节”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分层次教学 | 第40-41页 |
一 初级阶段——明确概念 | 第40页 |
二 中级阶段——由表及里 | 第40-41页 |
三 高级阶段——活学活用 | 第41页 |
第二节 具体教学策略 | 第41-45页 |
一 歌谣教学法 | 第41-42页 |
二 特设情境教学 | 第42页 |
三 因“母”施教 | 第42-43页 |
四 对比教学 | 第43页 |
五 “溯源寻根”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附录B 教学设计 | 第51-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