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消费性服务业中非全日制员工的激励策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目标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2-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2 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第15-32页
    2.1 概念界定第15-18页
        2.1.1 消费性服务业第15页
        2.1.2 非全日制员工第15-17页
        2.1.3 激励第17-18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2.2.1 经典激励理论第18-20页
        2.2.2 中国的激励理论第20-21页
    2.3 非全日制员工激励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第21-27页
        2.3.1 非全日制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2.3.2 非全日制员工激励效果的评价指标第22-23页
        2.3.3 非全日制员工的激励因素第23-24页
        2.3.4 非全日制员工的激励方法第24-27页
    2.4 扎根理论的文献综述第27-32页
        2.4.1 扎根理论的定义与特点第27-28页
        2.4.2 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过程第28-29页
        2.4.3 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综述第29-32页
第3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32-34页
    3.1 北京市消费性服务业现状第32页
    3.2 非全日制员工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概况第34-40页
    4.1 研究设计第34-37页
        4.1.1 选取研究对象第34页
        4.1.2 访谈设计第34-36页
        4.1.3 研究步骤第36-37页
    4.2 数据概况第37-40页
第5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第40-52页
    5.1 确保研究方法的信度与效度第41-42页
        5.1.1 确保质性研究的信度第41-42页
        5.1.2 确保质性研究的效度第42页
    5.2 开放性编码第42-45页
    5.3 主轴编码第45-48页
        5.3.1 个体差异引起的差异化激励需求第45-46页
        5.3.2 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第46-48页
    5.4 选择性编码第48-49页
    5.5 理论饱和度检验第49-50页
    5.6 研究结论第50-52页
第6章 非全日制员工的激励策略第52-65页
    6.1 差异化的激励内容第52-54页
    6.2 制度化的激励措施第54-60页
        6.2.1 制度化的奖惩激励措施第54-57页
        6.2.2 制度化的发展激励措施第57-60页
    6.3 塑造提升员工激励感受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第60-62页
    6.4 培养技巧型一线“激励大师”第62-65页
        6.4.1 巧设工作目标第62-63页
        6.4.2 建立沟通渠道第63页
        6.4.3 以身作则,少命令多监督多辅导第63-65页
结论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79页
    附录A 访谈纲要第69-70页
    附录B 概念化的开放性编码第70-79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练式领导行为对医药代表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仁慈型领导对下属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情绪劳动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