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教育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大力兴起 | 第10-11页 |
1.1.3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高阶思维 | 第18页 |
2.1.2 翻转课堂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2 高阶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翻转课堂适切性分析 | 第22-31页 |
3.1 翻转课堂的结构要素分析 | 第22-27页 |
3.1.1 课前导学案 | 第22-24页 |
3.1.2 微课资源包 | 第24-26页 |
3.1.3 课上师生活动 | 第26-27页 |
3.2 翻转课堂的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3.2.1 师生交互 | 第27页 |
3.2.2 学习资源 | 第27-28页 |
3.2.3 学习过程 | 第28页 |
3.2.4 学习评价 | 第28页 |
3.3 翻转课堂对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适切性 | 第28-31页 |
3.3.1 主动参与方面 | 第29页 |
3.3.2 目标导向方面 | 第29页 |
3.3.3 经验建构方面 | 第29-30页 |
3.3.4 真实意图方面 | 第30页 |
3.3.5 互动合作方面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翻转课堂设计策略 | 第31-40页 |
4.1 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翻转课堂设计原则 | 第31-35页 |
4.1.1 课前导学案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1.2 微课资源包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1.3 课上师生活动设计原则 | 第33-35页 |
4.2 课前导学案设计策略 | 第35-36页 |
4.2.1 目标导向策略 | 第35页 |
4.2.2 问题化策略 | 第35-36页 |
4.2.3 探究活动策略 | 第36页 |
4.3 微课资源包设计策略 | 第36-38页 |
4.3.1 “学习路径”策略 | 第36-37页 |
4.3.2 “转化”策略 | 第37页 |
4.3.3 真实情境策略 | 第37-38页 |
4.4 课上师生活动策略 | 第38-40页 |
4.4.1 互动策略 | 第38页 |
4.4.2 评价策略 | 第38-39页 |
4.4.3 应变策略 | 第39页 |
4.4.4 反馈策略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翻转课堂案例设计及实施 | 第40-57页 |
5.1 教学前情分析 | 第40-41页 |
5.2 案例设计——《估算》 | 第41-46页 |
5.2.1 课前导学案设计 | 第41-44页 |
5.2.2 微课资源包设计 | 第44-45页 |
5.2.3 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 第45-46页 |
5.3 案例实施及其基本情况 | 第46-55页 |
5.3.1 课前导学案使用的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5.3.2 微课资源包使用的基本情况 | 第49-54页 |
5.3.3 课上教学活动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5.4 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翻转课堂设计策略的改进 | 第55-57页 |
5.4.1 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 第56页 |
5.4.2 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 第56页 |
5.4.3 前测中了解学生的基础策略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7页 |
6.2 反思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