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习心理学论文

想象接触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学习倦怠的研究概述第10-14页
        1.1.1 学习倦怠的概念第10-11页
        1.1.2 学习倦怠的结构及测量第11-12页
        1.1.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第12-14页
    1.2 想象接触的研究概述第14-22页
        1.2.1 想象接触的理论第14-17页
        1.2.2 想象接触的研究范式第17-18页
        1.2.3 想象接触的影响第18-22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22-26页
    2.1 问题提出第22-23页
    2.2 研究框架第23页
    2.3 研究目的第23页
    2.4 研究意义第23-26页
        2.4.1 理论意义第23-24页
        2.4.2 实践意义第24-26页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倦怠问卷的选择和评定第26-32页
    3.1 研究目的第26页
    3.2 研究设计第26-27页
        3.2.1 研究被试第26-27页
        3.2.2 研究方法第27页
        3.2.3 研究工具第27页
    3.3 数据处理第27页
    3.4 研究结果第27-30页
        3.4.1 信度分析第27-28页
        3.4.2 效度分析第28-30页
    3.5 研究结论第30-32页
第四章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第32-40页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2页
    4.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4.2.1 研究被试第32-33页
        4.2.2 研究材料与程序第33页
    4.3 数据处理第33页
    4.4 研究结果第33-37页
        4.4.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第33-34页
        4.4.2 不同性别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第34-35页
        4.4.3 不同专业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第35-36页
        4.4.4 中职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第36-37页
        4.4.5 中职生是否参加社团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第37页
    4.5 讨论第37-38页
    4.6 结论第38-40页
第五章 想象接触类型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第40-46页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0页
    5.2 研究方法第40-42页
        5.2.1 被试第40页
        5.2.2 实验设计第40页
        5.2.3 研究工具第40-41页
        5.2.4 研究程序第41-42页
        5.2.5 数据处理第42页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5.3.1 标准想象接触实验组和风景想象接触控制组干预前对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第42-43页
        5.3.2 标准想象接触干预前后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第43-45页
    5.4 讨论第45页
    5.5 研究结论第45-46页
第六章 想象接触对象的社会地位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第46-52页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6页
    6.2 研究方法第46-48页
        6.2.1 被试第46页
        6.2.2 实验设计第46页
        6.2.3 研究工具第46-47页
        6.2.4 研究程序第47页
        6.2.5 数据处理第47-48页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6.3.1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高层领导组和普通员工组被试在想象接触前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第48页
        6.3.2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高层领导组中职生在进行想象接触前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第48-49页
        6.3.3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普通员工组中职生在进行想象接触前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第49-50页
    6.4 讨论第50页
    6.5 研究结论第50-52页
第七章 总讨论第52-56页
    7.1 中职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性别、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以及是否参加社团上存在差异第52-53页
    7.2 想象接触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第53-56页
        7.2.1 不同想象接触类型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第54-55页
        7.2.2 想象接触对象的社会地位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第55-56页
第八章 总结论第56-60页
    8.1 研究结论第56页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56-58页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6-57页
        8.2.2 本研究的不足第57页
        8.2.3 未来展望第57-58页
    8.3 研究建议第58-60页
附录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0-72页
致谢第72-74页
个人简历第74-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图书馆地方法规调查比较研究
下一篇: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