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学习倦怠的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1.1 学习倦怠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学习倦怠的结构及测量 | 第11-12页 |
1.1.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2 想象接触的研究概述 | 第14-22页 |
1.2.1 想象接触的理论 | 第14-17页 |
1.2.2 想象接触的研究范式 | 第17-18页 |
1.2.3 想象接触的影响 | 第18-22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2-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2.3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倦怠问卷的选择和评定 | 第26-3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6-27页 |
3.2.1 研究被试 | 第26-27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2.3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7-30页 |
3.4.1 信度分析 | 第27-28页 |
3.4.2 效度分析 | 第28-30页 |
3.5 研究结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 第32-40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2.1 研究被试 | 第32-33页 |
4.2.2 研究材料与程序 | 第33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33-37页 |
4.4.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 第33-34页 |
4.4.2 不同性别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 | 第34-35页 |
4.4.3 不同专业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 | 第35-36页 |
4.4.4 中职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 | 第36-37页 |
4.4.5 中职生是否参加社团学习倦怠的差异检验 | 第37页 |
4.5 讨论 | 第37-38页 |
4.6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想象接触类型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 | 第40-46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0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5.2.1 被试 | 第40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5.2.3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5.2.4 研究程序 | 第41-42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5.3.1 标准想象接触实验组和风景想象接触控制组干预前对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第42-43页 |
5.3.2 标准想象接触干预前后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第43-45页 |
5.4 讨论 | 第45页 |
5.5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想象接触对象的社会地位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 | 第46-52页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6.2.1 被试 | 第46页 |
6.2.2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6.2.3 研究工具 | 第46-47页 |
6.2.4 研究程序 | 第47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6.3.1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高层领导组和普通员工组被试在想象接触前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第48页 |
6.3.2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高层领导组中职生在进行想象接触前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第48-49页 |
6.3.3 想象接触对象社会地位为普通员工组中职生在进行想象接触前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 第49-50页 |
6.4 讨论 | 第50页 |
6.5 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第七章 总讨论 | 第52-56页 |
7.1 中职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性别、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以及是否参加社团上存在差异 | 第52-53页 |
7.2 想象接触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 第53-56页 |
7.2.1 不同想象接触类型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 第54-55页 |
7.2.2 想象接触对象的社会地位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 第55-56页 |
第八章 总结论 | 第56-6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56-58页 |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6-57页 |
8.2.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7页 |
8.2.3 未来展望 | 第57-58页 |
8.3 研究建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