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到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历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隐喻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隐喻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一、与语言相关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21-36页 |
第一节 认知隐喻理论 | 第21-26页 |
一、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研究 | 第21-22页 |
二、概念隐喻的本质和特征 | 第22-23页 |
三、概念隐喻的分类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语法隐喻理论 | 第26-34页 |
一、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人际隐喻 | 第27-30页 |
三、语篇隐喻 | 第30-34页 |
第三节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一、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区别 | 第34-35页 |
二、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联系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报告中的隐喻分析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 第36-44页 |
一、本体隐喻 | 第36-42页 |
二、方位隐喻 | 第42-43页 |
三、结构隐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报告中的人际隐喻分析 | 第44-46页 |
一、语气隐喻 | 第45页 |
二、情态隐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报告中的语篇隐喻分析 | 第46-48页 |
一、主位隐喻 | 第46-47页 |
二、信息隐喻 | 第47页 |
三、衔接隐喻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报告中隐喻的特征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报告中概念隐喻的特征 | 第49-52页 |
一、本体隐喻的多样性 | 第49-51页 |
二、方位隐喻的体验性 | 第51-52页 |
三、结构隐喻的简单性 | 第52页 |
第二节 报告中的人际隐喻特征 | 第52-53页 |
一、语气隐喻的互动性 | 第53页 |
二、情态隐喻的客观性 | 第53页 |
第三节 报告中的语篇隐喻特征 | 第53-55页 |
一、主位隐喻的凸显性 | 第53-54页 |
二、信息隐喻的复合性 | 第54页 |
三、衔接隐喻的承接性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