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1.1.1 优化教学设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1.1.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0-11页 |
1.1.3 微课是联系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纽带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2.1 微课的相关概述 | 第14-16页 |
2.1.1 微课的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2.1.2 微课的特点 | 第15页 |
2.1.3 微课的获取渠道 | 第15-16页 |
2.2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述 | 第16-20页 |
2.2.1 教学设计的含义 | 第16页 |
2.2.2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2.3 教学设计的特点 | 第19页 |
2.2.4 微课的应用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关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1 国外关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 国内关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微课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4.1 微型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4.2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3页 |
2.4.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5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5.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2.5.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2.5.3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5页 |
2.5.4 教学传播理论 | 第25-28页 |
第3章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设计及微课应用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28-40页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8-29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8-29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3.1.3 调查方法 | 第29页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6页 |
3.2.1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3.2.2 微课在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3.3 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36-37页 |
3.4 现状研究小结 | 第37-40页 |
第4章 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 第40-64页 |
4.1 对微课应用基础条件的总结 | 第40页 |
4.2 对微课应用原则的提出 | 第40-42页 |
4.2.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40-41页 |
4.2.2 趣味性原则 | 第41页 |
4.2.3 理性应用原则 | 第41页 |
4.2.4 常规化原则 | 第41-42页 |
4.3 对微课应用方式的提出 | 第42-44页 |
4.3.1 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4.3.2 微课在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 | 第43页 |
4.3.3 微课在课中教学上的应用 | 第43-44页 |
4.3.4 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的应用 | 第44页 |
4.4 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 第44-64页 |
4.4.1 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 | 第44-50页 |
4.4.2 微课在课堂导入和课中教学中的应用——《免疫调节》 | 第50-56页 |
4.4.3 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第56-64页 |
第5章 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 第64-72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64页 |
5.1.2 实验对象 | 第64页 |
5.1.3 实验时间 | 第64页 |
5.1.4 实验变量及控制 | 第64-65页 |
5.1.5 实验过程 | 第65页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1页 |
5.2.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 第65-66页 |
5.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5.2.3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 第69-71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1-7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72-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6.2 讨论与建议 | 第73-74页 |
6.3 研究反思 | 第74-76页 |
6.3.1 研究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6.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