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弥补教科书编写的滞后问题 | 第10页 |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硬性需要 | 第10页 |
(三)选择“辛亥革命”作为课例的原因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二)关于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各版本“辛亥革命”内容评析 | 第18-28页 |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8-19页 |
二、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 第19-22页 |
(一)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具体安排 | 第19-20页 |
(二)辛亥革命具体内容分析 | 第20-22页 |
三、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22-28页 |
(一)导入系统 | 第22-23页 |
(二)史料系统 | 第23-26页 |
(三)巩固系统 | 第26-28页 |
第二章“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学研究及主要观点 | 第28-38页 |
一、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研究 | 第28-31页 |
(一)孙中山的历史定位 | 第28-29页 |
(二)被忽视的历史先行者——黄兴 | 第29-30页 |
(三)对袁世凯的再认识 | 第30-31页 |
二、辛亥革命相关事件研究 | 第31-34页 |
(一)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 第31-33页 |
(二)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 第33页 |
(三)孙袁嬗替 | 第33-34页 |
三、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及结局 | 第34-38页 |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 | 第34-35页 |
(二)关于辛亥革命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第38-48页 |
一、展现新视角 | 第38-40页 |
二、运用新史观 | 第40-41页 |
三、增加历史细节 | 第41页 |
四、神入教学法 | 第41-43页 |
五、史料教学法 | 第43-45页 |
六、研究性学习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成果的建议 | 第48-54页 |
一、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建议 | 第48-49页 |
(一)及时修编教科书 | 第48页 |
(二)对有关“辛亥革命”教科书内容的纠正建议 | 第48-49页 |
二、对高中历史教师的相关建议 | 第49-51页 |
(一)理性处理教科书内容 | 第49-50页 |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50-51页 |
三、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成果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