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3-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4 特色与创新 | 第19-20页 |
1.3.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教学语言反馈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教学行为 | 第21页 |
2.1.2 教学反馈行为 | 第21-22页 |
2.1.3 语言反馈行为 | 第22-24页 |
2.2 教学语言反馈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教学语言反馈的“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基础 | 第24页 |
2.2.2 教学语言反馈的评价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2.2.3 教学语言反馈的师生互动理论 | 第25-27页 |
3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分析 | 第27-42页 |
3.1 研究对象分析 | 第27页 |
3.2 研究数据采集 | 第27-30页 |
3.2.1 数据采集 | 第27页 |
3.2.2 优质课视频转化为文字资料 | 第27-28页 |
3.2.3 记录师生语言反馈行为次数和时间 | 第28-30页 |
3.2.4 数据转换 | 第30页 |
3.3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语言反馈分析 | 第30-39页 |
3.3.1 教师语言反馈行为分析 | 第30-33页 |
3.3.2 学生语言反馈行为分析 | 第33-35页 |
3.3.3 师生语言反馈现状 | 第35-39页 |
3.4 探究高中地理课堂语言反馈行为偏差产生原因 | 第39-42页 |
3.4.1 语言反馈功能认识不足,产生认知偏差 | 第39-40页 |
3.4.2 教师缺乏语言反馈的能力和意识,追求课堂形式 | 第40页 |
3.4.3 忽视实现语言反馈多样性,未达到最佳反馈效果 | 第40-42页 |
4 语言反馈原则和策略 | 第42-53页 |
4.1 有效语言反馈原则 | 第42-44页 |
4.1.1 及时性原则 | 第42页 |
4.1.2 针对性原则 | 第42-43页 |
4.1.3 准确性原则 | 第43-44页 |
4.1.4 启发性原则 | 第44页 |
4.2 语言反馈优化策略 | 第44-48页 |
4.2.1 重视语言反馈,树立正确地理教师语言反馈理念 | 第45-46页 |
4.2.2 提高自身反馈能力,丰富教师语言反馈方式 | 第46-47页 |
4.2.3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积极课堂反馈话语的运用 | 第47-48页 |
4.3 案例分析师生语言反馈行为 | 第48-53页 |
4.3.1 案例分析:教师语言反馈实现课堂互动和信息交流 | 第48-50页 |
4.3.2 案例分析:简单评论性教师语言反馈阻碍提高课堂效率 | 第50-52页 |
4.3.3 分析与讨论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3-54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5.2.1 样本偏小,研究数据误差难免 | 第54-55页 |
5.2.2 时间偏短,探索研究难以进行 | 第55页 |
5.2.3 能力所限,研究结果不够理想 | 第55页 |
5.3 前景展望 | 第55-57页 |
5.3.1 多维视角,拓宽语言反馈研究主题 | 第55页 |
5.3.2 升华研究,建构语言反馈模式 | 第55-56页 |
5.3.3 追求尽美,优化语言反馈策略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