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湿式离合器简介 | 第8-11页 |
1.2.1 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2.2 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离合器热-应力耦合分析研究 | 第11-13页 |
1.3.2 摩擦副表面接触压力分布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热应力及接触问题基本理论 | 第16-28页 |
2.1 摩擦生热原理 | 第16-17页 |
2.1.1 摩擦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2.1.2 摩擦生热机理 | 第17页 |
2.2 传热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导热基本方程 | 第17-21页 |
2.2.2 传热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 第21页 |
2.3 热弹性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4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 | 第23-27页 |
2.4.1 非线性问题概述 | 第23-24页 |
2.4.2 接触界面应满足的条件 | 第24-25页 |
2.4.3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求解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不同工况下湿式多片离合器摩擦生热模型 | 第28-38页 |
3.1 离合器动力传递模型 | 第28-29页 |
3.2 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 | 第29-34页 |
3.2.1 发动机输出扭矩模型 | 第30页 |
3.2.2 输出端阻力 | 第30-31页 |
3.2.3 离合器摩擦扭矩计算 | 第31-32页 |
3.2.4 离合器不同起步工况下的接合转速差与油缸压力 | 第32-34页 |
3.3 湿式离合器模型边界条件 | 第34-37页 |
3.3.1 热流密度 | 第34-35页 |
3.3.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摩擦副表面温度与接触压力分析 | 第38-54页 |
4.1 湿式离合器摩擦副有限元模型 | 第38-42页 |
4.1.1 ANSYS多场耦合方法 | 第39页 |
4.1.2 湿式离合器摩擦副建模 | 第39-42页 |
4.2 摩擦表面的温度分布 | 第42-47页 |
4.3 接触压力的分布 | 第47-49页 |
4.4 接触压力增加量与温度升高的关系 | 第49-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考虑热弹不稳定性时摩擦副表面温度与接触压力 | 第54-66页 |
5.1 热弹不稳定理论简介 | 第54-55页 |
5.2 二维模型的温度场与应力场 | 第55-60页 |
5.2.1 离合器摩擦副的 2D平面模型 | 第55-57页 |
5.2.2 二维模型的温度场 | 第57-58页 |
5.2.3 二维模型的应力场 | 第58-59页 |
5.2.4 特征方程 | 第59-60页 |
5.3 不同工况下钢片的热弹不稳定性 | 第60-64页 |
5.3.1 不同空间频率下钢片特征方程的解 | 第60-62页 |
5.3.2 不同工况条件下钢片摩擦表面压力扰动的变化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