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花生油及蛋白的提取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乳状液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蛋白质乳化性质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界面吸附蛋白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水洗后乳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2 水洗后乳状液主要成分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影响乳状液除油率的单因素试验 | 第21-22页 |
2.3.4 界面吸附蛋白的回收 | 第22-23页 |
2.3.5 蛋白质溶解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3.6 蛋白质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 第23页 |
2.3.7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8 差示量热扫描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4.1 水洗后花生乳状液的主要成分 | 第24页 |
2.4.2 离心力对乳状液除油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3 搅拌时间对乳状液除油率的影响 | 第25页 |
2.4.4 Tween-20添加量对乳状液除油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5 不同回收方式得到界面吸附蛋白 | 第26-27页 |
2.4.6 不同蛋白质溶解度的比较 | 第27页 |
2.4.7 不同蛋白质乳化性质的比较 | 第27-29页 |
2.4.8 不同蛋白质界面张力的比较 | 第29-30页 |
2.4.9 蛋白质DSC热特性分析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界面吸附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乳化性质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1 Sepharose CL-6B分离界面吸附蛋白 | 第32-33页 |
3.3.2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第33页 |
3.3.3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4.1 不同上样量与洗脱速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3-38页 |
3.4.2 蛋白质乳化性质的比较 | 第38-42页 |
3.4.3 蛋白质界面张力的比较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界面吸附蛋白及其组分的结构性质 | 第43-5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3-4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3.1 二硫键及游离巯基含量 | 第44-45页 |
4.3.2 表面疏水性 | 第45页 |
4.3.3 内源荧光光谱 | 第45-46页 |
4.3.4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 | 第46页 |
4.3.5 半制备RP-HPLC分离G3组分 | 第46页 |
4.3.6 蛋白质界面张力的比较 | 第46-4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4.4.1 二硫键及游离巯基的含量 | 第47-48页 |
4.4.2 表面疏水性 | 第48-49页 |
4.4.3 内源荧光光谱 | 第49-50页 |
4.4.4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50-51页 |
4.4.5 RP-HPLC不同组分的界面张力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3-55页 |
5.1.界面吸附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53页 |
5.2.界面吸附蛋白分离纯化及乳化性质的研究 | 第53页 |
5.3.界面吸附蛋白及其组分结构性质的研究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