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翻译缘起 | 第6-8页 |
1.1 翻译背景 | 第6-7页 |
1.2 翻译意义 | 第7-8页 |
2 任务描述 | 第8-10页 |
2.1 作者简介 | 第8页 |
2.2 文本分析 | 第8-10页 |
2.2.1 文本简介 | 第8-9页 |
2.2.2 文本的语言特点 | 第9页 |
2.2.3 翻译难点 | 第9-10页 |
3 翻译过程 | 第10-12页 |
3.1 译前准备 | 第10-11页 |
3.1.1 审阅原文 | 第10页 |
3.1.2 研读平行文本 | 第10页 |
3.1.3 选择翻译工具 | 第10-11页 |
3.2 翻译过程 | 第11-12页 |
3.2.1 初译 | 第11页 |
3.2.2 译中 | 第11页 |
3.2.3 审校 | 第11-12页 |
4 翻译理论依据 | 第12-17页 |
4.1 目的论的概述 | 第12-13页 |
4.2 目的论的优势和可行性 | 第13页 |
4.3 目的论的三原则 | 第13-14页 |
4.4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 第14-17页 |
4.4.1 词汇层面 | 第14-15页 |
4.4.2 句法层面 | 第15-16页 |
4.4.3 语篇层面 | 第16-17页 |
5 目的论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天才儿童》第一章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 第17-28页 |
5.1 词汇层面 | 第17-22页 |
5.1.1 增词译法 | 第17页 |
5.1.2 省词译法 | 第17-18页 |
5.1.3 词义引申法 | 第18-20页 |
5.1.4 正反译法 | 第20-21页 |
5.1.5 转换词性法 | 第21-22页 |
5.2 句法层面 | 第22-25页 |
5.2.1 分译法 | 第22-23页 |
5.2.2 合译法 | 第23-24页 |
5.2.3 换序法 | 第24页 |
5.2.4 转态法 | 第24-25页 |
5.3 语篇层面 | 第25-28页 |
5.3.1 替代 | 第26页 |
5.3.2 照应 | 第26-28页 |
6 结语 | 第28-30页 |
6.1 翻译的收获 | 第28页 |
6.2 翻译的不足 | 第28-29页 |
6.3 翻译启示 | 第29-30页 |
附件 1 | 第30-58页 |
附件 2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