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连翘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1.1 连翘叶的概述 | 第19页 |
1.1.2 连翘叶的化学成分 | 第19页 |
1.1.3 连翘叶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1.4 连翘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2 黄芩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1 黄芩概述 | 第20页 |
1.2.2 黄芩的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1.2.3 黄芩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4 黄芩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3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简介 | 第22-25页 |
1.3.1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来源 | 第22-23页 |
1.3.2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危害 | 第23-24页 |
1.3.3 抑制亚硝胺合成的方法 | 第24-25页 |
1.4 肉制品防腐剂、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4.1 肉制品变质的原因 | 第25页 |
1.4.2 肉制品防止脂肪酸败的措施 | 第25-26页 |
1.4.3 肉制品防腐的措施 | 第26页 |
1.4.4 食品抗氧化剂、防腐剂的定义及分类 | 第26-27页 |
1.4.5 天然抗氧化剂、防腐剂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 | 第27-28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连翘叶阻断亚硝胺形成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 第31-4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2.1.1 供试药材及菌种 | 第31页 |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2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 第32页 |
2.2.2 总多酚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2.3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测定 | 第33-34页 |
2.2.4 NaNO_2清除作用测定 | 第34页 |
2.2.5 亚硝胺形成阻断率测定 | 第34-35页 |
2.2.6 抑菌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2.3.1 样品成分分析 | 第35-36页 |
2.3.2 样品总多酚含量 | 第36页 |
2.3.3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 第36-39页 |
2.3.4 样品对NaNO_2清除作用 | 第39-40页 |
2.3.5 样品对亚硝胺形成阻断作用 | 第40-41页 |
2.3.6 样品抑菌活性 | 第41-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黄芩阻断亚硝胺形成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 第43-51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1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 第44页 |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2.3 总酚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2.4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 第44-45页 |
3.2.5 亚硝胺形成阻断率测定 | 第45页 |
3.2.6 抑菌活性测定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3.1 样品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3.3.2 样品总黄酮含量 | 第46-47页 |
3.3.3 样品总多酚含量 | 第47-48页 |
3.3.4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 第48-49页 |
3.3.5 样品对亚硝胺形成抑制作用 | 第49页 |
3.3.6 样品抑菌活性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连翘叶和黄芩提取物复配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 | 第51-57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1页 |
4.1.1 供试菌种 | 第51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Isobologram分析法研究Fr2与S4的相互作用 | 第51页 |
4.2.2 统计学分析 | 第51-52页 |
4.2.3 棋盘法测定Fr2和S4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 第52页 |
4.2.4 部分抑菌指数FICI值计算和判读标准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4.3.1 Fr2和S4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2-53页 |
4.3.2 Isobologram法分析Fr2与S4的相互作用 | 第53-54页 |
4.3.3 Fr2和S4体外联合药敏结果 | 第54页 |
4.4 小结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复配样品对香肠保鲜作用 | 第57-65页 |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7-5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5.2.1 复配样品制备 | 第58页 |
5.2.2 香肠制作 | 第58页 |
5.2.3 pH值测定 | 第58页 |
5.2.4 过氧化值测定 | 第58页 |
5.2.5 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 第58-59页 |
5.2.6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 第59页 |
5.2.7 亚硝酸盐的测定 | 第59-60页 |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60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5.3.1 pH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 第60-61页 |
5.3.2 POV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 第61页 |
5.3.3 TBARS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5.3.4 TVB-N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 第62-63页 |
5.3.5 亚硝酸盐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创新点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