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研究过程 | 第14-16页 |
(一) 研究基础 | 第14页 |
(二) 研究路线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进度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有效使用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一) 乡土地理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乡土地理资源的含义 | 第16页 |
(三)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含义 | 第16页 |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类型分类 | 第16-17页 |
(一) 根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性 | 第16-17页 |
(二) 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所组成要素的变化性 | 第17页 |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特点 | 第17-18页 |
(一) 教学内容更新快 | 第17页 |
(二) 教学形式灵活 | 第17-18页 |
四、乡土地理资源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一) 教育学的理论依据 | 第18页 |
(二) 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三) 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依据 | 第19页 |
五、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步骤 | 第19-20页 |
(一) 确定教材编写范围 | 第19页 |
(二) 确定教材编写模式 | 第19页 |
(三) 选定教材内容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兴安县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20-26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0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0页 |
三、调查方式 | 第20页 |
四、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五、问卷发放及收回 | 第21-22页 |
六、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22-24页 |
(一) 兴安县兴安中学 | 第22-23页 |
(二) 兴安县第二中学 | 第23页 |
(三) 兴安县兴安镇初级中学 | 第23-24页 |
(四) 三所中学综合分析 | 第24页 |
七、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一) 应试压力过大 | 第24页 |
(二) 缺乏开发教材的人员 | 第24-25页 |
(三) 缺乏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技术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有效使用的对策和策略 | 第26-29页 |
一、应对对策 | 第26-27页 |
(一) 减轻应考压力 | 第26页 |
(二) 培养开发校本教材的人员 | 第26页 |
(三) 编写相应的乡土地理教材 | 第26-27页 |
二、有效使用的策略 | 第27-29页 |
(一) 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 第27页 |
(二)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第27页 |
(三) 引导学生理性思维 | 第27-28页 |
(四) 注重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应用 | 第28页 |
(五) 符合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第28页 |
(六)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兴安县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概况 | 第29-36页 |
一、自然地理概况 | 第29-31页 |
(一) 地理位置概况 | 第29页 |
(二) 地理环境概况 | 第29-30页 |
(三) 行政区划 | 第30页 |
(四) 自然资源概况 | 第30-31页 |
二、人文地理概况 | 第31-36页 |
(一)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二) 历史文化概况 | 第32-33页 |
(三) 交通运输概况 | 第33-34页 |
(四) 风景名胜概况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一 | 第39-41页 |
附录二 | 第41-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