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8-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1.2 研究定位 | 第25-27页 |
1.2.1 研究的焦点问题 | 第25页 |
1.2.2 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25-27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4 研究范式与方法 | 第28-29页 |
1.4.1 研究范式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5 研究流程 | 第29-32页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2 研究的论文构成 | 第31-32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56页 |
2.1 可视化 | 第32-45页 |
2.1.1 知识可视化 | 第33-35页 |
2.1.2 思维可视化 | 第35-40页 |
2.1.3 可视化的教学应用 | 第40-42页 |
2.1.4 语文学科与可视化 | 第42-45页 |
2.2 可视图形化技术 | 第45-50页 |
2.2.1 概念图 | 第45-47页 |
2.2.2 思维导图 | 第47-48页 |
2.2.3 思维地图 | 第48-50页 |
2.3 语文教学模式 | 第50-52页 |
2.3.1 教学模式 | 第50-51页 |
2.3.2 语文教学模式 | 第51-52页 |
2.4 基于设计的研究 | 第52-56页 |
2.4.1 实验与情境 | 第52-53页 |
2.4.2 设计迭代与绩效累积 | 第53-55页 |
2.4.3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第3章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技术 | 第56-89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56-64页 |
3.1.1 理论借鉴 | 第56-57页 |
3.1.2 理论依据 | 第57-60页 |
3.1.3 理论根源 | 第60-64页 |
3.2 基本原理 | 第64-86页 |
3.2.1 思维可视化标识可视化活动的进展 | 第64-72页 |
3.2.2 思维化图标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 | 第72-80页 |
3.2.3 教与学总体标识教与学技术的进阶 | 第80-86页 |
3.3 基本构成 | 第86-89页 |
3.3.1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设计 | 第86-87页 |
3.3.2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模式 | 第87-88页 |
3.3.3 基于可视化的教与学案例 | 第88-89页 |
第4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原则 | 第89-112页 |
4.1 实例迁移 | 第93-96页 |
4.1.1 实例的情境 | 第93-94页 |
4.1.2 实例的绩效 | 第94-95页 |
4.1.3 实例的全体 | 第95-96页 |
4.2 设计迭代 | 第96-109页 |
4.2.1 特定环境的设计实例 | 第96-103页 |
4.2.2 活动要素的设计实例 | 第103-105页 |
4.2.3 个性化表征的设计实例 | 第105-109页 |
4.3 行动循环 | 第109-112页 |
4.3.1 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09-110页 |
4.3.2 评价与优化实例 | 第110-112页 |
第5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过程 | 第112-183页 |
5.1 基于思维化图1的语文教学 | 第113-123页 |
5.1.1 思维化图1的设计实例 | 第113-118页 |
5.1.2 思维化图1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18-123页 |
5.2 基于思维化图2的语文教与学 | 第123-145页 |
5.2.1 思维界图1的设计实例 | 第123-126页 |
5.2.2 思维界图1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26-134页 |
5.2.3 思维界图2的设计实例 | 第134-138页 |
5.2.4 思维界图2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38-145页 |
5.3 基于思维化图3的语文教与学 | 第145-168页 |
5.3.1 思维要索图的设计实例 | 第145-152页 |
5.3.2 思维要素图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52-159页 |
5.3.3 思维流程图的设计实例 | 第159-162页 |
5.3.4 思维流程图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62-168页 |
5.4 基于思维化图2&3的语文学习 | 第168-183页 |
5.4.1 思维化图2&3的设计实例 | 第168-172页 |
5.4.2 思维化图2&3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 第172-183页 |
第6章 模式整体的构建效应 | 第183-220页 |
6.1 基于思维化图1语文教学评价 | 第183-188页 |
6.1.1 思维化图1问卷调查评价实例 | 第183-186页 |
6.1.2 思维化图1专题访谈评价实例 | 第186-188页 |
6.2 基于思维化图2语文教与学评价 | 第188-197页 |
6.2.1 思维界图问卷1调查评价实例 | 第188-192页 |
6.2.2 思维界图专题访谈评价实例 | 第192页 |
6.2.3 思维界图问卷2调查评价实例 | 第192-197页 |
6.3 基于思维化图3语文教与学评价 | 第197-206页 |
6.3.1 思维系统图问卷1调查评价实例 | 第197-201页 |
6.3.2 思维系统图问卷2调查评价实例 | 第201-206页 |
6.4 基于思维化图2&3语文学习评价 | 第206-216页 |
6.4.1 思维化图2&3学生制品评价实例 | 第206-210页 |
6.4.2 思维化图2&3问卷调查评价实例 | 第210-216页 |
6.5 基于思维化图的语文教与学优化 | 第216-220页 |
6.5.1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析优化实例 | 第216-217页 |
6.5.2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示优化实例 | 第217页 |
6.5.3 语文教与学思维化图的图造与图用优化实例 | 第217-22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20-224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220-222页 |
7.2 研究的创新 | 第222页 |
7.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222-224页 |
附录 | 第224-258页 |
附录1 "'文字、图示可视化融合'教学法"教学绩效调查问卷 | 第224-225页 |
附录2 语文教学思维化图1的访谈提纲 | 第225页 |
附录3 课中样本1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25-229页 |
附录4 XX中学"语文思维界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 第229-230页 |
附录5 语文教与学思维界图的访谈提纲 | 第230页 |
附录6 课中样本2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30-234页 |
附录7 XXX学校"语文思维界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 第234-235页 |
附录8 课中样本3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35-238页 |
附录9 XXX学校"语文思维系统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 第238-239页 |
附录10 课中样本4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39-243页 |
附录11 XXX学校"语文思维系统图"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 第243-244页 |
附录12 课中样本5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44-250页 |
附录13 XXX学校"采用'语文思维化图'教与学模式"学习绩效调查问卷 | 第250-251页 |
附录14 课中样本6因子的具体描述 | 第251-257页 |
附录15 思维化图2&3导学案 | 第257-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258-26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64-265页 |
后记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