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舞台上”的榆林小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选题背景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榆林小曲 | 第9-10页 |
| 2、“舞台”的定位 | 第10页 |
| 3、“舞台化”的榆林小曲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曲谱收集保存 | 第11-12页 |
| 2、历史源流考证 | 第12-13页 |
| 3、词曲唱论研究 | 第13-14页 |
| 4、文化符号研究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历史“舞台上”的榆林小曲 | 第15-39页 |
| 第一节 传统榆林小曲的概述 | 第15-20页 |
| 一、传统榆林小曲的历史成因 | 第15-16页 |
| 二、传统榆林小曲的艺术特色 | 第16-20页 |
| 第二节 榆林小曲的发展脉络 | 第20-27页 |
| 一、形成期 | 第20-22页 |
| 二、风靡期 | 第22-23页 |
| 三、没落期 | 第23-24页 |
| 四、复苏期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榆林小曲的“舞台”化进程 | 第27-39页 |
| 一、由官到民 | 第27-28页 |
| 二、手工作坊 | 第28-31页 |
| 三、“会演”前后 | 第31-39页 |
| 第二章“非遗舞台上”的榆林小曲 | 第39-56页 |
| 第一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第39-42页 |
| 一、王青 | 第39-40页 |
| 二、梁梅 | 第40-41页 |
| 三、王艳 | 第41-42页 |
| 第二节“非遗”机制下的“舞台化” | 第42-56页 |
| 一、“非遗”后的“舞台” | 第42-47页 |
| 二、“非遗”后的“舞台化” | 第47-56页 |
| 第三章 对当代榆林小曲发展的反思 | 第56-66页 |
| 第一节 国内传统音乐舞台化案例对比 | 第56-60页 |
| 一、案例一:“府谷玩艺” | 第57-58页 |
| 二、案例二:陕北民歌 | 第58-60页 |
| 第二节“非遗”舞台化的得与失 | 第60-66页 |
| 一、正面效应 | 第63-64页 |
| 二、负面影响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