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补语位置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三、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五、本文的符号、语料说明 | 第13-14页 |
(一) 符号说明 | 第13页 |
(二) 语料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补语位置的特点及其成因 | 第14-26页 |
一、语义类型的丰富性 | 第14-19页 |
(一) 描写类补语 | 第14-17页 |
(二) 叙述类补语 | 第17页 |
(三) 评价类补语 | 第17-18页 |
(四) 表示量的范畴的补语 | 第18-19页 |
(五) 对比类补语 | 第19页 |
二、灵活性 | 第19-21页 |
(一) 补语位置上可出现成分的灵活性 | 第19-21页 |
(二) 补语位置表意上的灵活性 | 第21页 |
三、开放性 | 第21-23页 |
(一) 形式上的开放性 | 第22页 |
(二) 内容上的开放性 | 第22-23页 |
四、能产性 | 第23-24页 |
五、整合性 | 第24-25页 |
六、补语位置特点形成原因的阐释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补语前面谓词的特点 | 第26-32页 |
一、音节方面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二、词类方面的特点 | 第27页 |
三、表义方面的特点 | 第27-31页 |
(一) 谓语为动词 | 第27-30页 |
(二) 谓语为形容词 | 第30-31页 |
四、谓词可以带复杂补语的原因阐释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状补之间的对比 | 第32-38页 |
一、状补可以易位的情况 | 第32-34页 |
二、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的情况 | 第34-38页 |
第四章 补语位置的功能 | 第38-45页 |
一、补语位置的完句功能 | 第38-39页 |
二、补语位置在句中起焦点作用 | 第39-42页 |
(一) 述补结构的信息结构模式 | 第39-40页 |
(二) 补语位置的焦点作用 | 第40-42页 |
三、补语位置对全句起作用 | 第42-43页 |
四、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补语功能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