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2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假想伙伴产生的原因 | 第13-14页 |
(三)假想伙伴的特征 | 第14-16页 |
(四)假想伙伴现象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五)假想伙伴对个体的影响 | 第17-2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一、被试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24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一)假想伙伴结构性问卷 | 第24-25页 |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问卷 | 第25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一)有(无)假想伙伴的判定 | 第25-26页 |
(二)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 第26页 |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一、5—6 岁儿童假想伙伴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一)假想伙伴的年龄差异 | 第27页 |
(二)假想伙伴的性别差异 | 第27页 |
(三)假想伙伴存在的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二、儿童角色扮演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一)角色扮演的年龄差异 | 第30页 |
(二)角色扮演的性别差异 | 第30-31页 |
(三)儿童的角色扮演与假想伙伴之间的关系 | 第31页 |
三、假想伙伴对 5—6 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统计分析 | 第32页 |
(二)有(无)假想伙伴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对比分析 | 第32页 |
(三)假想伙伴的不同特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5-41页 |
一、5—6 岁儿童假想伙伴现象 | 第35-36页 |
二、5—6 岁儿童假想伙伴的特征 | 第36-38页 |
三、5—6 岁儿童的角色扮演现象 | 第38-40页 |
(一)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角色扮演 | 第38-39页 |
(二)角色扮演的类型 | 第39页 |
(三)假想伙伴与角色扮演的关系 | 第39-40页 |
四、5—6 岁儿童假想伙伴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