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成因及结构探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实践价值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死亡焦虑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死亡焦虑的结构 | 第13-15页 |
·单因素理论 | 第13-14页 |
·双因素理论 | 第14页 |
·死亡焦虑的多维性 | 第14-15页 |
·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 | 第15-22页 |
·生理因素 | 第15-17页 |
·心理因素 | 第17-19页 |
·文化因素 | 第19-20页 |
·社会因素 | 第20-22页 |
·死亡焦虑的防御机制 | 第22-25页 |
·恐惧管理的双重加工模型 | 第22-23页 |
·意义管理模型 | 第23页 |
·目标管理模型 | 第23-24页 |
·死亡焦虑综合模型 | 第24-25页 |
·死亡焦虑的干预研究 | 第25-26页 |
·死亡焦虑与抑郁的关系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一: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 | 第27-53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45页 |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第29-33页 |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3页 |
·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关系 | 第33-35页 |
·死亡焦虑在年龄上总体差异 | 第35-37页 |
·死亡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7-40页 |
·年龄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40-41页 |
·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41-44页 |
·年龄与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44页 |
·特质抑郁、文化程度与死亡焦虑的调节效应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51页 |
·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关系 | 第45-46页 |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差异 | 第46-48页 |
·死亡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50页 |
·年龄与性别、文化程度及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 | 第50-51页 |
·文化程度在特质抑郁与死亡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研究二: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探析 | 第53-72页 |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研究程序 | 第53-55页 |
·访谈对象 | 第53-54页 |
·研究工具 | 第54页 |
·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54-55页 |
·资料的分析 | 第55页 |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信效度 | 第55-56页 |
·结果 | 第56-65页 |
·死亡焦虑的成因 | 第57-62页 |
·死亡焦虑的结构 | 第62-64页 |
·模型和研究结果的检验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70页 |
·死亡焦虑成因七因素特点 | 第65-69页 |
·死亡焦虑的结构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第5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 第72-77页 |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 | 第72-74页 |
·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 | 第74-75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75-7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5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总体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