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一、“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必要性 | 第8-9页 |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京剧进课堂”采取的措施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一、文献法 | 第11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1-12页 |
三、访谈法 | 第12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京剧进课堂的实施与问题 | 第14-16页 |
第三节 京剧进课堂问题的争论 | 第16-20页 |
第二章 不同参与者对“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态度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对“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一般态度 | 第20-24页 |
一、对京剧进课堂问题的总体认识 | 第20-21页 |
二、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京剧进课堂”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三、学生对京剧进课堂问题的认识 | 第22页 |
四、家长对京剧进课堂的认识 | 第22-23页 |
五、音乐教研员对京剧进课堂的认识 | 第23-24页 |
六、总结 | 第24页 |
第二节 试点学校和非试点学校情况的比较 | 第24-28页 |
一、试点学校具体教学实施情况 | 第24-26页 |
二、非试点学校的实施情况 | 第26-27页 |
三、总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京剧进课堂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 第28-55页 |
第一节 京剧进课堂实施的成效 | 第28-45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推进 | 第28-30页 |
二、试点学校进行有效的探索 | 第30-36页 |
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第36-39页 |
四、学生发生明显的变化 | 第39-43页 |
五、家长态度有较大改变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京剧进课堂实施中的问题 | 第45-55页 |
一、师资问题 | 第45-48页 |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 第48-51页 |
三、教学资源的问题 | 第51-52页 |
四、教学方面的问题 | 第52-53页 |
五、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问题 | 第53页 |
六、地域问题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影响京剧进课堂实施的因素分析 | 第55-59页 |
第一节 学校原有的京剧教学基础的因素 | 第55页 |
第二节 京剧进课堂师资状况与培训的因素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京剧进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因素 | 第56页 |
第四节 学校领导、师生乃至家长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因素 | 第56-57页 |
第五节 京剧进课堂的地域因素 | 第57页 |
第六节 课程设置的因素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对策 | 第59-64页 |
第一节 充分认识京剧进课堂的审美与文化传承功能 | 第59-60页 |
一、明确“京剧进课堂”的教育目标是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 | 第59页 |
二、审美价值培养与文化传承需要制定切实可行教育计划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确立以体验为核心的研发多种教学资源 | 第60-61页 |
一、多渠道人力资源的开发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 第60页 |
二、多方面的开发教学资源,辅助京剧进课堂的活动开展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关注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特征 | 第61-62页 |
一、曲目的选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 第61-62页 |
二、选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 | 第62页 |
第四节 多学科多角度营造教学环境 | 第62-64页 |
一、“中小学京剧进课堂”教学的多种选择 | 第62-63页 |
二、校本课程与兴趣班的互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需要 | 第63页 |
三、处理好与地方戏曲的教学关系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7页 |
附录一(家长问卷) | 第67-69页 |
附录二(学生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三(音乐教师问卷) | 第71-74页 |
附录四(音乐教研员问卷)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