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果蔬采后贮藏与保鲜方法综述 | 第12-16页 |
·化学保鲜技术 | 第12-13页 |
·物理保鲜技术 | 第13-15页 |
·生物保鲜技术 | 第15-16页 |
·恒温恒湿保鲜冷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智能控制技术 | 第16页 |
·冷库除霜技术 | 第16-19页 |
·库内气流组织与优化 | 第19页 |
·果蔬传热问题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果蔬采后温度激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热激处理 | 第21-22页 |
·冷激处理 | 第2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5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本文创新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恒温恒湿保鲜冷库系统性能及优化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页 |
·恒温恒湿保鲜冷库系统过热度控制 | 第26-28页 |
·过热度控制的最小信号线理论 | 第26-27页 |
·开机过热度的串行式Fuzzy-PID 控制策略 | 第27-28页 |
·恒温恒湿保鲜冷库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 第28-33页 |
·热力膨胀阀与电子膨胀阀的性能对比 | 第28页 |
·过热度对EEV 开度响应的模型辨识 | 第28-29页 |
·电子膨胀阀串行式Fuzzy-PID 调控下的系统过热度 | 第29-30页 |
·过热度对冷库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冷库制冷系统的变容量调节性能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新型冷库除霜方法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 第34-52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传统冷库除霜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复合加热式除霜方法的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复合加热式除霜机理研究 | 第37-40页 |
·除霜过程的能量分析 | 第37-39页 |
·除霜性能评价指标及分析 | 第39-40页 |
·复合加热式除霜方法的试验研究 | 第40-47页 |
·试验系统 | 第40页 |
·除霜试验方案 | 第40-4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复合加热式除霜冷库流场CFD 模拟与结构优化 | 第47-51页 |
·系统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除霜系统对冷库流场的影响及结构优化 | 第48-50页 |
·冷库气流组织的优化方法 | 第50-5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果蔬贮前温度激化处理的传热机理研究 | 第52-72页 |
·引言 | 第52页 |
·果蔬温度激化处理传热数学模型 | 第52-63页 |
·果蔬热物性参数模型 | 第52-54页 |
·果蔬温度激化传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 | 第54-56页 |
·果蔬表面对流传热与传质系数 | 第56-57页 |
·不同形状果蔬温度激化处理传热机理 | 第57-60页 |
·果蔬温度激化处理的普适传热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普适传热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61-63页 |
·果蔬温度激化处理传热试验研究 | 第63-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冷热激黄瓜的保鲜效果对比及生物传热分析 | 第72-85页 |
·引言 | 第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2-73页 |
·试验方案 | 第7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3页 |
·试验试剂 | 第73页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73-7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冷热激黄瓜贮藏品质的试验对比 | 第76-80页 |
·激化处理黄瓜保鲜效果的聚类分析 | 第80-81页 |
·黄瓜冷热激处理的生物传热分析 | 第81-8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温度激化处理黄瓜保鲜效果的熵权法模糊综合评判 | 第85-92页 |
·引言 | 第85页 |
·模糊综合评判与熵权模型 | 第85-88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85-86页 |
·熵权模型 | 第86-87页 |
·模糊距离与贴近度 | 第87-88页 |
·黄瓜保鲜效果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88-90页 |
·试验分析数据 | 第88-89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9页 |
·从优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确定 | 第89-90页 |
·品质指标的熵权向量计算 | 第90页 |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黄瓜采后温度激化处理工艺 | 第92-111页 |
·引言 | 第92页 |
·RSM 原理及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92-95页 |
·RSM 原理及试验设计方法 | 第92-94页 |
·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94-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95页 |
·RSM 试验方案设计 | 第95-97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97-109页 |
·RSM 试验结果 | 第97页 |
·回归方程及ANOVA 分析 | 第97-102页 |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 第102-105页 |
·品质指标的综合优化 | 第105-10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温度激化处理对黄瓜品质影响的统计及动力学分析 | 第111-124页 |
·引言 | 第111页 |
·颜色物理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 | 第111-115页 |
·果蔬的颜色物理学基础 | 第111-112页 |
·果蔬品质衰变的动力学原理 | 第112-113页 |
·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模型 | 第113-1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试验材料 | 第115页 |
·试验方案 | 第115-116页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1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黄瓜的颜色变化 | 第116-117页 |
·颜色变化与失重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黄瓜颜色变化的动力学分析 | 第118-121页 |
·黄瓜贮藏品质及货架期预测 | 第121-12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4-127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25-126页 |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2-144页 |
附录 | 第144-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